大数据揭示无论癌症的来源如何,癌症可分为112种亚型,在每种亚型中,控制癌症转录状态的主调节蛋白几乎完全相同
2021年1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数千种不同的基因突变与癌症有关,但一项针对近万名患者的新研究发现,无论癌症的来源如何,肿瘤都只能分类为112种亚型,而且在每种亚型中,控制癌症转录状态的主调节蛋白几乎完全相同,与每个患者的特定基因突变无关。这项研究证实了主调节蛋白提供的分子逻辑整合了许多不同的和患者特异性突变的影响,以实现特定肿瘤亚型的转录状态
PLoS Med:个体处于肥胖状态的时间越长 患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风险就越高
2020年12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LoS Medicine上题为“Duration of obesity exposure between ages 10 and 40 year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risk factors: A
Nature:肝内免疫细胞分布影响机体免疫状态
肝脏由许多六边形的肝小叶构成,组织学上用E-钙粘着蛋白划定其区域。由于单向血流,肝脏中存在氧气、营养素和激素的梯度,而一些关键酶(如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区间分布也提高了代谢效率。研究表明,肝脏枯否细胞富集于门脉系统附近。那么,肝脏的免疫系统是否也存在这种区间分布呢?这种分布方式是否对机体免疫系统存在影响呢?2020年11月25日《Nature》杂志
揭示人造血干细胞从潜伏状态切换到激活状态之谜
2020年11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玛嘉烈公主癌症中心、多伦多大学和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我们遗传物质中广阔的、未知的区域,揭示了造血干细胞(HSC)如何能够在我们的一生中产生新的血细胞。这些区域掌握着这些细胞中微妙生物学变化的重要线索。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1月25日在线发表在Cell
研究揭示核纤层蛋白对人源细胞中染色质高级结构及染色质运动状态的调控
细胞核内DNA完全展开长达2米,而一般细胞核的直径仅有10—20微米,因此基因组在细胞核内处于高度折叠的状态,同时不断发生运动变化。染色质的三维结构具有有序性和动态变化性,构成细胞核中各种生物学过程的全新调控层次。通过成像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者发现染色质高级结构分为染色质环(Loop)、拓扑关联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
Cell:揭示轻度和中度COVID-19疾病状态之间的急剧变化
2020年11月7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SARS-CoV-2病毒表面装饰着多个拷贝的刺突蛋白(也称为S蛋白)。S蛋白在这种病毒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上的ACE2受体结合,使得这种病毒能够进入宿主细胞并开始复制,从而造成广泛的损害。在
礼来中国肺癌患者关爱行动启动暨中国首部关注肺癌患者生存状态摇滚音乐舞台剧亮相进博会
2020年11月6日,中国首部关注肺癌患者生存状态摇滚音乐舞台剧——《爱是免疫力》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演精彩片段,并由此拉开了“礼来中国肺癌患者关爱行动”的序幕。该活动由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和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联合主办,礼来中国支持,旨在为肺癌患者传递希望、勇气和力量,用爱点燃生命之光;同时呼吁全社会给予肺癌患者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爱。
揭秘缺氧状态损伤大脑健康的分子机理!
2020年10月2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Stem Cell上题为“Non-canonical Targets of HIF1a Impair 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 Func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低氧状态下大脑细胞功能
Commun Biol: 清醒与睡眠状态下皮层神经元的能量差异
大脑具有体内平衡机制,以防止所有细胞同时活动造成的细胞能量耗竭。此外,随着动物睡眠觉醒状态的变化,大脑中的脑血流量和葡萄糖摄取会随着大脑中细胞活动的变化而波动。在这些脑能量稳态机制下,脑中的细胞能量状态应该可以保持恒定。但是,这还没有经过实验证明。
Cell:特殊蛋白或会促进压力状态下的细胞进入分子“交通堵塞”状态 进而诱发细胞的自杀通路
2020年8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当细胞经历高水平的压力时(比如暴露于过多的紫外线照射),细胞内的核糖体就会发生碰撞并导致细胞内“交通堵塞”,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特殊蛋白,其能识别出这种“交通”问题,并将细胞推向自杀的途径中;深入理解这一途径发生的分子机制或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