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肽分子可控组装及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作为组成生命体的关键部分之一,短肽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化学修饰、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特点,其组装体在药物输运、细胞培养以及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等方面展示出潜在应用前景,已成为新型生物材料的研究热点。其中,作为引起神经退化性疾病的β淀粉样蛋白(Aβ 1-42)的核心序列,苯丙氨酸二肽因其超强的自组装能力,在生理条件下容易组装成有序纤维或晶体结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科
研究人员利用短肽自组装纳米材料改善乏氧肿瘤治疗策略
9月6日,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课题组在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领域的最新工作:可特异性杀伤乏氧肿瘤细胞的一种新型的短肽纳米纤维材料,及其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探索应用,论文题目为New power of self-assembling carbonic anhydrase inhibitor: Short peptide–const
核酸自组装纳米结构的肿瘤靶向治疗方面获进展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顺铂和卡铂等铂类化合物作为一线化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临床治疗。铂类药物的抗肿瘤活性主要基于其与DNA的共价或非共价作用,这类相互作用是没有细胞选择性的,因而在利用铂药进行化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包括肾毒性、耳毒性和神经毒性等。发展新的铂药给药策略以提高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广受关注。自组装的DNA纳米结构具备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并且能够在肿瘤区
研究人员揭示Wnt和TGFβ信号协同调控与个体大小相关的生物行为
多细胞动物中生长和模式化(patterning)的协调,造成了组织、器官乃至个体形态和大小的差异。组织的大小与功能是有关系的,但是协调大小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机制仍不清楚。2019年8月15日,来自美国Stowers研究所的Alejandro Sánchez Alvarado团队在Nature上发表文章Wnt and TGFβ coordinate growth and patternin
植物细胞扩展与细胞壁加厚协同调控研究获进展
植物为膨压驱动的可塑性固着生长模式。植物的生命活动取决于细胞的分化、增殖、生长和成熟等过程。细胞壁作为植物细胞特征性结构,参与了植物生命活动的众多方面,尤其在细胞形态与功能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植物细胞生长包括细胞扩展和细胞壁加固两个过程。细胞扩展需要松驰细胞壁,而细胞扩展过程中细胞壁需要加固以维持细胞一定的形态、大小与功能。为此,植物需对细胞扩展和细胞壁加固进行精准协调。但植物细胞生
技术创新与协同发展——第四届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恰逢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先生诞辰110周年,8月23日至25日,第四届全球华人遗传学大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海内外华人遗传学家齐聚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围绕“遗传学:技术创新与协同发展”的大会主题,就人类遗传与表型组学、生殖发育与干细胞生物学、植物遗传与农业科学、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基因编辑与前沿技术等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把脉国际遗传学发展趋势。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出席
Nat Biotechnol:开发出混合宏基因组装配器OPERA-MS,更准确地组装复杂的微生物群落
2019年8月6日讯/生物谷BIOON/---通过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已实现了对微生物组的表征。然而,现有方法并不是将来自短读取技术和长读取技术的读取片段结合在一起。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新加坡陈笃生医院、南洋理工大学和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称为OPERA-MS的混合宏基因组装配器,它将基于装配的宏基因组聚类与重复识别的精确支架结合在一起,以准确
世界首个野生梨基因组图谱组装成功
8月1日,国际植物学领域权威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世界首个野生梨高质量基因组图谱。该研究成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曹玉芬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团队等合作完成。科研人员以山西杜梨为材料,结合PacBio三代测序、Bionano光学图谱、Hi-C技术,组装了高质量的杜梨参考基因组序列,
研究建立无痕迭代DNA组装新方法
DNA组装与DNA合成技术并称为合成生物学的两大基础使能技术。在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领域中,“设计-构建-验证-学习(Design-Build-Test-Learn,DBTL)”的循环工程,精细的遗传元件无缝拼接以及重复DNA序列(如CRISPR和TALEN结合序列)串联分别需要迭代、无痕和序列重复的DNA组装技术。目前酶切连接的组装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迭代组装,其中BioB
研究建立力-电协同驱动的细胞微流控培养腔理论模型
细胞培养液在微流控生物反应器中受到外界物理场(如压力梯度或者电场)作用流动而产生流体剪应力,并进一步刺激种子细胞调控其内部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的分化和生长,这个过程在自然生命组织内的微管中亦是如此。考虑到细胞培养微腔隙中液体流动行为很难实验量化测定,理论建模分析是目前可行的研究手段。太原理工大学王兆伟等通过研究建立了矩形截面的细胞微流控培养腔理论模型,将外部的物理驱动场(压力梯度与电场)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