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揭示共生总基因组可视为宿主和肠道微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实体单元
过去我们认为动植物的自身遗传物质及其所处周边环境决定着物种的性状。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些共生的微生物对宿主表型也有至关重要影响。事实上,宿主遗传和肠道微生物两者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它们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互作关系。“共生总基因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和范式来理解生物体:即所有动植物都是由宿主和相关微生物构成的“共生总体”(holobion
Nucleic Acids Research:科研人员开发干扰HIV-1病毒组装的RNA纳米材料
近日北大未来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陈匡时课题组基于RNA纳米技术发展了一种可干扰HIV-1病毒在细胞膜上组装的RNA纳米材料。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 (IF = 16.971),题目为“Rational design of self-assembled RNA nanostructures for HIV-1
科研人员绘制出肝内胆管癌的多组学分子特征全景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是原发性肝恶性肿瘤,当前手术切除率低,并缺乏有效的靶向/免疫治疗方案。肝内胆管癌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基因组突变和肿瘤微环境,可能介导其高侵袭性和不良预后。因此,迫切需要对iCCA进行“鸟瞰式”研究,绘制其精确的分子图谱,为系统理解肝内胆管癌异质性及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中
打开肠道微生物组“窗口”:科研人员开发出流程化、更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
基因,就像是指挥官手里拿着的建筑总图纸,调控着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这份施工的图纸决定了整个建筑的所有呈现形式。那怎么才能对“图纸”——基因进行编辑呢?CRISPR/Cas编辑系统被认为是最佳的一种工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戴磊课题组在ACS Synthetic Biology上发表最
科研人员开发出分子序列组分动态图谱数据库CompoDynamics
生物体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的序列组分及相关特征(如GC/AG含量、密码子使用偏好、蛋白质物理化学性质等)对于研究基因功能和物种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是理解不同物种、不同基因家族以及不同功能基因之间差异的数据基础。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开发的分子序列组分动态图谱数据库CompoDynamics正式上线,旨在对序列
研究人员突破DNA信息存储技术关键性障碍
信息时代的数据生成爆发式增长,速度超过了当前存储技术的承载力。DNA存储因其密度高、易复制、稳定和耐久的特性,成为非常具有潜力的信息存储问题解决方案。目前的科学研究在新的编码算法、自动化、保存和测序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但DNA信息存储投入实际使用仍存在很多挑战,最关键的障碍在于DNA写入通量问题。数据写入DNA链最少需要达到每秒千字
科研人员揭示水生作物菱角起源驯化之谜
菱角在我国栽培驯化历史十分悠久。史料记载,在南宋时期菱角已成为江南地区居民重要的食物来源,这种水生作物起源于何处?何时被人类驯化?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给出了答案。国际学术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邱英雄研究员团队关于菱角的重要研究成果。他们通过解析菱属植物的起源和驯化过程,加深了对水生植物的多倍体起源、演化和
研究人员开发聚赖氨酸分离纯化生产新工艺
作为一种天然微生物类食品防腐剂,聚赖氨酸具有抑菌谱广、抑菌能力强、耐高温、水溶性好、不影响食品风味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在方便米饭、湿熟面条、海产品、酱类等食品及医药领域中广泛应用。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与天然产物工程团队摒弃过程复杂、回收率低的传统阳离子交换树脂方法,创新性地利用果胶的负电荷性质和聚
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冷冻电镜支持膜技术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孙飞课题组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工程实验室乔明强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A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support film formed by 2D cryst
研究人员揭示木薯干旱逆境适应的分子机制上取得新进展
中国热科院在木薯干旱逆境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木薯SPL9转录因子负向调控耐干旱的机理,并利用该基因创制耐旱木薯种质,为作物耐干旱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非生物逆境之一,因其危及到粮食安全而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木薯作为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和能源作物,其产量与品质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