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新元古代早期微生物礁群中可能有孔虫体化石
底栖微生物结构(叠层石和其他微生物岩)为显生宙前生命存在提供了的明显证据,但这些结构很难理解,因为它们很少保存有关生物体的可识别证据。
Nature:揭秘肠道细菌利用死亡细胞所释放的营养物质作为燃料来引发宿主机体感染的分子机制
2021年8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调节性细胞死亡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有机体的发育和平衡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包括死亡细胞的清除在内的调节性细胞死亡过程的功能失调会表现为包括胃肠道在内的多种组织的病理学症状。细胞死亡和胃肠道病变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被重视但却并未阐明的关系,其中存在潜在的微生物成分,但研究人员并不清楚死亡的哺乳动物细胞对细菌生
真核生物化石揭示中元古代下马岭组微体化石组成面貌
距今约18.5亿至8.5亿年间的元古宙中期是地球历史中“枯燥的十亿年”(Boring Billion),从生命演化的角度来看,却是真核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时期。化石记录和分子钟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真核生物发生了多次重大演化事件,如真核细胞的复杂化、多细胞化、有性生殖起源等。然而,目前关于真核生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方面仍有未知和谜题,
化学所实现硼酸分子作为化学燃料驱动生物分子马达ATP合酶的能量合成
生物体内生物分子马达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效率决定了细胞分裂、增殖和凋亡等系列生物活动。ATP是可被细胞直接利用的能量货币,通常情况下,能够经过叶绿体与线粒体上生物分子马达ATP合酶,在跨膜质子梯度势驱动下催化获得。利用分子组装技术,构建类细胞功能组装体,模拟或调控ATP合成和消耗是化学、材料与生命科学交叉研究前沿的热点。在国家自
英国研究表明真菌可以为生产更多的生物燃料和有价值的化学物质提供解决方案
约克大学官网最近发布消息称,由约克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一种真菌中发现了一种酶,可以作为催化剂引发生化反应,分解木质纤维素。该项研究表明,这种酶可以使农业废料释放出有价值的化学物质,这可能为生产更多的生物燃料和有价值的化学物质提供解决方案。这项研究使用了林业和农业废料如麦秸中的木质纤维素。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如果可以找
东亚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饶慧芸、研究员刘金毅和副研究员张驰,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杨益民、哥本哈根大学教授Westbury以及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邵庆丰合作,报道东亚更新世斑鬣狗化石的古蛋白序列,并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东亚斑鬣狗化石的分类及其与非洲现生种间可能的基因交流。斑鬣狗(Crocuta Crocuta)是Cr
研究发现细菌胞内生物矿化可形成磁性纳米化石
1963年,意大利学者Bellini首次在淡水中发现磁敏感细菌,并发表研究成果,但未引起关注。1975年,一位美国微生物学博士在研究海底污泥中螺旋菌时,意外发现这一类能够沿外加磁场游泳,在细胞内合成链状排列的纳米级四氧化三铁晶体颗粒的微生物,将其命名为趋磁细菌,引发科学家关注,拉开趋磁细菌研究序幕。1986年,美国和德国的两个研究小组在海洋沉积物
研究发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叶状体新类型
埃迪卡拉型生物是在埃迪卡拉纪晚期(~571–539 Ma)繁盛的一类软躯体的、形态复杂的宏体真核生物,组成“寒武纪大爆发”前夕埃迪卡拉纪最为独特的宏体化石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在早期宏体生物的演化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埃迪卡拉生物群中,叶状体化石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令人费解的一种化石类型。典型的叶状体化石,其上部为叶片状在水体中直立生长的身体,
研究以基因组为中心解析北美白垩纪晚期尖角龙化石中的新型微生物谱系
古生物学研究曾频繁报道,中生代恐龙化石经过约2.5亿年~6500万年仍然出乎意料地保存着胶原蛋白、血管等内源性有机物。但考虑到蛋白质易于降解,且在逾百万年的时间里微生物很多已聚居于骨骼中的孔隙内,所以这些内源性的软组织是否可以残存在中生代化石骨骼中一直备受争议。研究人员对蛋白质不稳定性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恐龙化石骨骼中微生物群的基因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