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纤维素高密度航空生物燃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员李宁、中科院院士张涛团队,与大连化物所生物能源研究部研究员路芳团队、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邹吉军团队合作,在长期从事生物质转化研究基础上,首次报道了将纤维素两步法转化为高密度液体燃料。相关工作发表在《焦耳》(Joule)上。木质纤维素作为一种可再生碳资源,将其转化为运输用液体燃料对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我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均非常重要。在该工作中
带羽毛恐龙化石研究揭示鸟类羽毛分子演化过程
侏罗纪近鸟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带羽毛的恐龙之一,过去对其功能形态学的分析指示其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直接的化石证据,因此对其飞行能力的推测一直存在争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泮燕红等完成的题为《羽毛分子演化的化石直接证据》的研究成果,于近期在线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为探讨早期羽毛的演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该研究显示,以近鸟龙为代表的带毛恐龙虽然可能具
“微生物转化生物质油气燃料的能质传递强化机理”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 2016年立项项目“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的主要研究工作中,微藻固碳过程的CO2多相传递机理和强化方法是该项目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此项研究内容的支撑下,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程军教授研发提出的“微生物转化生物质制油气燃料的能质传递强化机理”于2018年4月11日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成果针对微藻转化CO2制油
研究发现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博士庞科等,在安徽省寿县新元古代约8亿年前的碳质膜化石中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研究者认为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门类之一,蓝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早期地球大气从无氧状态逐渐演化到有氧状态,从而推动了其他
氧化石墨烯基磁共振纳米诊疗剂研究取得进展
在磁场的作用下,一些具有磁性的原子能够产生不同的能级,如果外加一个能量(即射频磁场),且这个能量恰能等于相邻2个能级能量差,则原子吸收能量产生跃迁(即产生共振),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能级跃迁能量的数量级为射频磁场的范围。核磁共振可以简单的说为研究物质对射频磁场能量的吸收情况。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瓮安生物群动物胚胎化石中发现细胞核结构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副研究员殷宗军与来自英国、巴西和瑞典的合作者,在贵州瓮安动物胚胎化石亚细胞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他们采用高分辨率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扫描显微术等三维无损成像技术,以亚微米的精度重建了动物胚胎化石的三维结构,并且借助大型图形工作站和专业体数据处理软件,对搜集的显微CT数据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显微结构学和统计学结果均表明,瓮安动物胚胎化石
英国五岁女孩挖出1.6亿年前海洋动物化石
艾米丽-巴尔德利与已有1.6亿年历史的Rieneckia odysseus化石在一起,她所在的位置正是她挖出这具化石的地方 艾米丽-巴尔德利与她在科茨沃尔德丘陵地带发现的侏罗纪时期的海洋生物化石在一起 乔恩-巴尔德利和她的女儿、5岁的艾米丽与她在一个湖旁边发现的这个软体动物化石在一起 英国5岁小女孩艾米丽-巴尔德利在格洛斯特郡湖泊公园挖出一具已有超过1.6亿年历史的罕见化石...
Nature:癌症免疫疗法 “新燃料”——微生物群!
近日,发表在Nature Reviews Cancer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文章再次将微生物群与癌症治疗联系起来。作者们回顾了微生物群调节化疗、放疗以及免疫治疗的重要研究进展。他们认为,在癌症和其它疾病中靶向微生物群可能
NASA:生物燃料可降低飞机70%微粒排放
出于环保的目的,近年来各航空公司开始纷纷尝试研发并使用各种生物燃料。日前NASA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当航班上使用生物燃料作为动力源时,在尾气排放中所检测到的微粒排放远少于化石燃料。这一结果证明,从环保角度而
nature报道航空生物燃料或可减少污染物排放
近日,《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巡航情况下,与使用常规燃料相比,混合使用常规燃料和生物燃料可以使飞机发动机的颗粒污染物排放量减少50~70%。该发现带来了有关飞行中的飞机使用生物燃料所产生的环境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