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作物育种中的基因编辑技术进展
10月8日,Horticulture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中心郎曌博研究组题为Genome Editing for Horticultural Crop Improvement 的综述论文。 该文系统总结了不同的基因编辑技术特别是CRISPR系统的优缺点,基因编辑技术在园艺作物上的研究现状,以及基因编辑在园艺作物育
去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917亿公顷
8月26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在京发布2018年全球转基因/基因改造作物商业化状况。据悉,2018年共有70个国家种植或进口了转基因作物,这已是全球连续应用转基因作物的第23个年头。26个国家(21个发展中国家和5个发达国家)共种植了1.917亿公顷转基因作物,比2017年的种植面积增加了190万公顷。ISAAA董事会主席Paul S. Teng博士表示:“虽然农业生物技术
Science:为了养活14亿人口,中国在农作物基因组编辑上押下重注
2019年8月5日讯/生物谷BIOON/---如果高彩霞(Gao Caixia)是一名农民,她可能不会那么引人关注。她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CAS)的一个分支机构的办公室里从事科研工作。从她的办公室到大厅,来自一种异常柔软的水稻品种和一种具有特别肥大的穗粒且对一种常见真菌产生抗性的小麦品种的种子在组织培养室中发芽。走一小段路,就会发现温室里就挤满了野生番茄,它们比驯化品种的番茄要顽强得多,但也结
西北农林科大提出反刍动物的角具有相同细胞起源
牛、羊、鹿为什么有角,牛羊的角与鹿的角从遗传发育上有何异同?2019年6月21日,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刊发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姜雨教授研究团队,与西北工业大学等9家国内外单位合作的研究论文《反刍动物角发生发育和鹿茸快速再生的遗传基础》。从遗传学角度首次提出反刍动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细胞起源——头部神经脊干细胞,其发育过程利用了基本相同的基因调控通路,为反刍动物角具有单一的进化起源和发生发育机
福建农林大学等破译四倍体栽培种花生全基因组
5月1日,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庄伟建,联合印度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华北理工大学等23个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栽培种花生基因组揭示了豆科植物的核型、多倍体进化和作物驯化在《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该项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破译了四倍体栽培种花生的全基因组,标志着我国在栽培种花生基因组、花生染色体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类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组结构变异、花生物种起源与分子育种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
作物低磷胁迫应答的调控新机制首次被揭示
4月16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杂志在线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下简称资划所)土壤植物互作创新团队易可可研究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水稻磷素感受器SPX蛋白的低磷胁迫稳定性调控机制,构建了基于SDELs-SPX4-PHRs的低磷胁迫应答调控程序。磷素是作物丰产所必须的大量营养元素,由于磷素在土壤中有效性低、易被固定,导致全球约70%耕地中
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重大研究计划2019年度项目指南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玉米、水稻和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控制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综合应用生物学、农学及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手段,集中深入地探讨株型发育和籽粒形成这两个密切相关并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重要生物学过程的遗传及生理生化调控机理,进一步通过分析籽粒形成和株型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生物学过程之间的互作关系,阐明影响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一、科学目标针对我国粮食安全
南京农大作物疫病团队聚焦“作物大战病原菌”
作物疫病是农业生产上的一类毁灭性病害,每年导致我国大豆、马铃薯、棉花、蔬菜和果树等作物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1月28日,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疫病团队在《分子植物》上同时在线发表两篇论文,成果聚焦病原菌的致病因子,从不同角度对效应子攻击植物以及植物的抗性机理进行深入探究,为涉及粮食安全的科技前沿问题先手把脉。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作物疫病研究团队王源超教授介绍,疫病菌在致病的过
作物驯化基因平行选择研究取得进展
作物驯化是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作物驯化过程中,一些重要农艺性状表现出趋同驯化的特征,这些特征综合在一起被称为“驯化综合征”。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是否在不同物种驯化中受到平行选择一直是进化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迄今为止,同一基因在不同科作物驯化中受到平行选择仍未见报道。种子休眠减弱是一个典型的“驯化综合征”相关农艺性状。由于种子休眠表型难以鉴定,目前在作物驯化中受到选择的控制种子休眠基因报道极
Nat Biotechnol: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从头培育出新的作物品种
2018年10月4日/生物谷BIOON/---小麦和玉米等作物经历了数千年的育种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逐渐将野生植物改造为高度栽培的变种。一个动机是更高的产量。这种育种的副作用是遗传多样性的减少和有用性质的丧失。这表现在现代的作物品种对疾病的敏感性增加,缺乏风味,或者维生素和营养成分下降。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巴西、美国和德国的研究人员首次使用CRISPR-Cas9(一种现代的基因组编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