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代谢》刊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学波团队重大研究成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刘学波教授领衔的食品分子营养与健康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母亲孕期肥胖可导致后代认知和社交行为缺陷,而给母体或后代补充膳食纤维,可改善这些缺陷。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肠道微生态-代谢物-脑”轴在高膳食纤维饮食干预母亲孕期肥胖引起的子代认知和社会交流能力障碍作用中的新机制,其成果在线发表于《细胞 代谢》(Cell Meta
研究发表“基因组编辑助力作物改良和未来农业”综述文章
通过基因组的定向与特异改造而实现作物的精准设计和培育是作物遗传改良研究的重要问题,基因组编辑有望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策略与途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研究组致力于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创新及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应用的研究。近日,Cell在线发表了高彩霞题为Genome Engineering for Crop Impr
研究人员发表“未来作物设计策略与挑战”观点综述文章
粮食供给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粮食安全已成为人类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也是一部粮食生产的发展史。伴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耕地肥力减弱。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全球环境变化对未来粮食安全提出新挑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分别发起了应对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设立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制出玉米全基因组SNP芯片Maize6H-60K
11月22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DNA指纹及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分子检测团队在国际知名植物学期刊The Plant Journal(IF=6.141)在线发表题为“New resources for genetic studies in maize (Zea mays L.): a genome-wide Maize6H-60K SNP a
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多样性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土壤微生物调控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与植物生产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线虫等)以多营养级微食物网形态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际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健康和产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多样性影响作物产量的作用机制,可为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
作物吸收微塑料通道与机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连祯、研究员骆永明等,在作物吸收微塑料通道与机制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微塑料可通过新生侧根间隙进入可食作物》(Effective uptake of submicrometre plastics by crop plants via a crack-entry mode)为题,发表在《自然·可持续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榴、核桃中的这种代谢物质,有助于预防和逆转肥胖
过去的30年间,全球肥胖患病率几乎增加了两倍。迄今为止的科学研究表明,基于饮食、运动以及生活习惯调整的减重方式不足以长期抑制肥胖,而药物减肥又可能会给人体带来强烈的副作用。难道就没有能够满足吃货们“光吃不胖”心愿的办法吗?近日《PLOS BIOLOGY》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为人们带来了希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源于石榴、浆果、坚果等食物中的一种天然
作物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方法研究取得进展
遗传与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如辐射诱变、EMS诱变)产生全基因组的随机突变已经成为农作物育种的常规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农艺性状突变体的筛选较为费时、费力。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则通过创制目标基因的突变文库,在施加一定选择压力下能够快速获得目的突变体。目前,植物基因的定向进化通常先通过易错PCR、DNA
根际微生物组响应作物生长和氮素输入方面取得进展
根际是指靠近植物根系、受植物根系活动影响的微区域,是植物与土壤生态系统之间的交互界面。大量微生物定殖于此并与植物根系以及周边土壤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对植物养分获取、生长发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根际微生物基因组被视作植物第二基因组。我国是世界上氮肥施用量最大的国家,过量的氮肥投入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在氮肥影响下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助于深入探究植物与
科技部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建设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
河南省科技厅:为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力度,落实科技部与河南省部省会商会议相关议定事项,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推荐和专家论证,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基本具备建设运行条件。现决定批准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建设运行(名单附后)。河南省人民政府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主体,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