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ell:免疫细胞如何清除入侵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发现,免疫系统中的一种关键细胞(中性粒细胞)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进入备战状态.这一发现为了解发生在这些细胞内的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可能引发从脊髓损伤到癌症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策略. 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性粒细胞上,这是种最常见类型的白细胞.同免疫系统中的其他细胞一样,中性粒细胞的工作就是要找出并摧毁细菌、病毒或其他进入血液或器官的外来物。

2012-11-18

Science:朊病毒其实更容易在不同物种间传递

脑部组织显微图片揭示在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俗称疯牛病)中发现的细胞结构组织病理学变化,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一组法国研究人员发现朊病毒(prion)要比人们所想象的更加容易能够在物种之间传递。

2012-11-19

B:仅染色体的数量就可以控制物种隔离

动物的物种起源常常与地理障碍有关,比如山水等地理分布隔开了物种,也造成了生殖隔离。日前,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仅染色体的数量就可以控制物种隔离,相关论文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

2012-11-18

J Ecol:丁建清研究组揭示植物入侵性与化学防御物质演化关系

入侵植物在入侵地逃逸了与其协同进化的专食性昆虫但是又面临新的广食性昆虫的取食,所以入侵植物的防御策略在入侵地会发生改变。由于入侵植物在入侵地面临的昆虫取食压力较小,所以将用于防御的资源转移到生长繁殖,从而竞争能力增强(EICA竞争力增强进化假说)。很多研究已经报道了入侵植物防御与生长之间的权衡,发现有些入侵植物的防御能力下降,但是也有很多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

2012-11-18

Fun Gene Bio:杨祝良等羊肚菌物种多样性与起源演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在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在线刊登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Multigene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reveals true morels (Morchella) are especially species-rich in China,”,文章中...

2012-11-18

Oecologia:丁建清等外来植物入侵机理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入侵植物生物学课题组黄伟博士在丁建清研究员和院外籍研究员、美国莱斯大学Evan Siemann教授指导下,比较研究了乌桕入侵地种群(美国)和原产地种群(中国)在不同竞争强度胁迫下对专食性昆虫和广食性昆虫取食危害的应对策略。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Oecologia上。 入侵植物在入侵地逃逸了与其协同进化的专食性昆虫。

2012-04-19

:天山古地质事件及古气候波动对物种影响

古地质事件及古气候的波动会影响物种当前的遗传分布格局。例如,研究显示青藏高原的隆升及第四纪气候的波动对这一地区的大部分物种的遗传结构产生影响。根据地磁学的证据以及孢粉资料显示,天山山脉在第三纪末期经历了强的隆升,而在第四纪末期有着多次的干冷-暖湿的循环。而天山山脉的古地质事件及这一地区第四纪气候的波动对物种当前的遗传格局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

2013-07-11

Nat Commun:科学家重建白鳍豚物种种群历史

本周《自然—通讯》期刊发表了白鳍豚(又名白暨豚)的基因组序列 。这项研究有助于了解白鳍豚的生活习性与其被灭绝原因。 白鳍豚是世界上已知五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已被公认为“功能性灭绝”。它也是鲸类动物中因人类活动而被灭绝的第一种物种。

2013-10-30

Nature:基因表达和物种差异

基因组分析能够揭示有可能决定着物种间差别的蛋白编码变化,但物种之间基因型差别中很多都是影响基因表达的调控性突变所造成的结果。Brawand等人利用高吞吐量RNA测序方法来研究来自所有主要哺乳动物分支的10个物种的六大器官(皮层、小脑、心脏、肾脏、肝脏和睾丸)中哺乳动物转录组的演化动态。

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