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酮尿症信使核糖核酸替代疗法的研究进展
苯丙酮尿症(PKU)是由苯丙氨酸(Phe)代谢异常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PKU是由苯丙氨酸羟基酶(PAH)基因突变引起的,PAH基因编码一种肝酶,负责将膳食中的苯丙氨酸分解为酪氨酸(Tyr)。
Science:首次鉴定出传递愉快触觉的神经回路和神经肽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小鼠,发现了一种神经回路和一种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称为神经肽的化学信使,从而将称为愉快触摸(pleasant touch)的感觉从皮肤传递到大脑。
Nat Commun:原位纳米颗粒组装可改善抗癌药物传递
成功地将抗癌药物运送到肿瘤区域和最终的治疗作用部位是成功治疗癌症的关键。该研究表明,这种纳米药物的原位组装代表了一种可用于细胞外药物输送和鸡尾酒化学免疫疗法的通用策略。
Cell:揭示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纳米空间进行信号传递
活细胞暴露在各种刺激之下。无数的信使分子停靠在它的表面上,细胞膜上的受体接受传入的“命令”。然后,这会触发信号级联反应在细胞内,最终通过产生或分解物质,或通过在细胞核内开启和关闭基因来做出反应。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过程远比以前想象的要复杂。
肿瘤细胞外囊泡作为天然产物在癌症治疗中的信使作用
细胞外囊泡是由细胞分泌的两层囊泡。它们在细胞间成分交换、信号转导和病理发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肿瘤源性ev (tumor-derived ev, TDEVs)被发现与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发展有关。TDEVs可设计为一种具有高靶向性和高渗透性的天然药物载体。
环状RNA SKA3的外泌体传递促进肿瘤进展
环形RNA(CircRNAs)是一大类形成共价闭合环的非编码RNA。大多数CircRNA是由前mRNAs的外显子产生的,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大量检测到。许多环状RNA在进化上在物种间是保守的。因此,它们具有潜在的监管作用。
王志珍/王磊课题组揭示血小板表面Ero1a/PDI电子传递系统调控血小板聚集的分子机制
血小板是数量第二多的血液成分,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感受血管的损伤,在伤口处粘附并聚集,封堵伤口并阻止血液的流失。但是,血小板的过量和异常活化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是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阐明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
科学家开发一种可用于mRNA细胞溶质传递的病毒模拟细胞膜涂层纳米颗粒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给药已成为现代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纳米药物的一大挑战是细胞摄取药物后有效的内体逃逸,因为大多数药物载荷需定位于除内体外的亚细胞结构后发挥活性,而病毒可以通过内吞作用后引发膜融合,由此将其遗传物质递送至宿主细胞的胞质中。既往对于甲型流感病毒的研究显示,病毒表面发现的血凝素(HA)蛋白在内体的pH值内环境下
靶向转移性肿瘤细胞的肽作为癌症检测探针和治疗传递载体的表征
转移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化疗耐药性,转移性癌症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无法治愈。缺乏转移细胞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检测和靶向转移的探针将非常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