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线粒体蛋白IF1是小鼠肠道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分泌功能的潜在调节因子

IF1(A TPIF1)是一种核DNA编码的线粒体蛋白,其活性是通过抑制F1Fo-A TP合成酶来控制A TP的产生。在GLP-1活性的调节中,IF1的活性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使用基因敲除(if1-ko)小鼠在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中检测了if1。 图片来源:https://doi.org/10.

2021-08-09

Sci Rep:脂肪组织中的特殊受体蛋白或在控制机体血糖水平上扮演关键角色

2021年7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载脂蛋白(APOA4,Apolipoprotein A4)是机体中最丰富和用途最广的载脂蛋白之一,其能促进脂质的运输和代谢,APOA4在小肠中合成,其会被包装在乳糜微粒上并分泌到肠道淋巴中,还会通过循环运输到多个组织中,包括脂肪组织等;自从近40年发现以来,截止到目前为止,只有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3被确定

2021-07-29

Cardiovascular Research: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饮食建议

本综述旨在总结与食用特定食物相关的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的最新证据,以证实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饮食策略。在PubMed上进行系统搜索,以确定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RCT)与心血管疾病结果的荟萃分析。这些证据高度一致地表明,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少吃盐和动物性食物,增加植物性食物(全谷物、水果、蔬菜、豆类和坚果)的摄入量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有关。这同样适用

2021-07-22

科学家发现饮食失调行为会改变大脑的奖赏反应

  近日,加利福尼亚大学发表在《JAMA Psychiatry》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暴饮暴食等饮食失调行为会改变大脑的奖赏反应过程和食物摄入控制回路,这可能会改变食物摄入控制回路并强化个体的饮食失调行为。饮食失调包括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和暴食症,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患有神经性贪食症的人体重正常或偏高,并且经常暴饮暴食。暴

2021-07-15

Cell:富含发酵食物的饮食方式或能增加机体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并能帮助降低机体炎症水平

2021年7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饮食可以调节机体肠道微生物组,从而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上题为“Gut-microbiota-targeted diets modulate human immune statu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富含发酵食物的饮食方式或能增

2021-07-17

Circulation:高血糖或会重编程机体干细胞 从而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2021年7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尽管使用了降糖疗法,但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依然很高,研究者推测,高血糖会诱发机体巨噬细胞的训练性免疫力,从而促进持续性的促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发生。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irculation上题为“Hyperglycaemia Induces Trained Immunity in Macrophag

2021-07-17

礼来10亿美元收购Protomer:开发葡萄糖响应性胰岛素,可感知血糖水平,根据需要自动激活!

MEPS平台为可注射蛋白质带来了一种真正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法。

2021-07-15

PNAS:限制时间的饮食方式或能降低糖尿病相关的高血压表现

2021年7月4日 讯 /生物谷BIOON/ --食物摄入的数量和质量一直被认为对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直到最近人们才意识到,摄入摄入的时间也非常重要。血压不下降在糖尿病患者中非常普遍,而且这还与患者心血管疾病事件增加直接相关,然而,研究人员并不清楚糖尿病患者机体血压不降的原因和机制。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

2021-07-04

多篇文章解读高脂肪饮食如何诱发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

我们都知道高脂肪饮食对机体健康有害,那么到底有什么害处呢?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读高脂肪饮食如何诱发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分享给大家!【1】Cell Rep:揭秘高脂肪饮食和结肠癌发生之间的密切关联doi:10.1016/j.celrep.2021.109212几十年来,临床医生和营养师们一直建议人们限制摄入高脂肪食物,同时他们还列举了与健康状况

2021-06-29

Cell子刊:高脂饮食或可导致肠道肿瘤

在许多组织中,肥胖是癌症的既定危险因素。在哺乳动物的肠道中,亲肥胖的高脂饮食(HFD)通过增加肠道干细胞(ISC)的数量、增殖和功能来促进再生和肿瘤发生。虽然PPA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的核受体活性被认为可以促进这些作用,但它们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这里作者发现,在体内功能丧失的模型中,PPARa和PPARd对ISCs的HFD反应有贡献。从机理上讲,

202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