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utrients:科学家揭示自闭症和脑-微生物组之间的神秘关联

来自南加州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近200篇覆盖ASD与大脑-肠道微生物组系统之间关联的研究报告后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生活在人类肠道系统中数万亿的微生物—肠道菌群或许在调节机体大脑功能、社会行为和自闭症症状上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2021-12-22

JCC: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治疗人类炎性病更具靶向性的新型疗法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有望治疗炎性肠病(IBD)的新型靶向性疗法。

2021-12-22

Sci Rep: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仿生肽类 或能增强宿主机体抵御感染的免疫反应

来自南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试图创造这些分子的新型改进型版本,旨在以其作为一种潜在的方法来帮助治疗抗生素耐药性细菌。

2021-12-08

常见乳化剂羧甲基纤维素会对肠道菌群、代谢组和屏障造成损伤,增加慢性炎症疾病风险

  0世纪中期以后,慢性炎症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与精加工食品消费的增加大致平行,这一事实表明,这类食品的某些成分可能会促进炎症。精加工食品的一个显着特征是使用一种或多种乳化剂或增稠剂(以下简称乳化剂),添加它们是为了改善食品质地和延长保质期[1]。目前,常用的膳食乳化剂根据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产物如卵磷脂;另一类是人工合成的产物,如羧

2021-12-14

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学家开发细胞封装系统内高效氧气递送的生物仿生支架

  近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嵌套在细胞封装系统的生物仿生支架,可解决细胞封装系统氧气输送困难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A bioinspired scaffold for rapid oxygenation of cell encapsulation systems。细胞封装

2021-11-19

重要研究成果解读科学家们在炎性病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

炎性肠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未定型的炎性肠病。目前全球有超过1000万的人罹患炎性肠病,而我国的发病率为1.77/10万~3.14/10万。目前炎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科学家们认为是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环境因素的刺激和肠道微生物共同参与下出现的异常免疫反应,最终表现为以肠道炎症反应为主的全身性炎性

2021-11-27

艾滋病急性期粘膜屏障损伤研究中取得进展

  肠道含有全身约80%的淋巴细胞,其中约40%为CD4+ T细胞。这些CD4+ T细胞高表达HIV共受体CCR5,并且与肠腔中大量抗原长期接触而处于免疫活化状态,使肠道成为HIV感染时的主要靶器官和病毒库。HIV感染后肠道上皮细胞再生能力下降,粘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微生物及其产物通过粘膜屏障易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导致持续免疫活化,加速疾病进

2021-11-13

我科学家开发出高密度液相生物芯片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与相关企业组成联合研究小组,开发出可以取代固相芯片的高密度靶向测序-液相芯片技术体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育种(Molecular Breeding)》等期刊上。生物芯片作为制约生物育种的关键技术,从源头上决定了种业科技水平和国家粮食安全。长期以来,我国依赖跨国公司进行高密度固相芯片的设计、

2021-10-24

麻省理工学院研发新一代纳米仿生发光植物

  近期《科学进展》杂志刊发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员论文,介绍了新一代纳米仿生发光植物的相关情况。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们将特制纳米颗粒嵌入植物叶子里,使其成为可用LED充电的发光植物。在充电10秒后,植物会发出数分钟的亮光,且可反复充电。这些纳米颗粒含有萤火虫中的萤光素酶,将功能性纳米颗粒插入活体植物以产生新功能属于“植物纳米仿生学

2021-10-26

Sci Immunol:科学家识别出对炎性病发生和预防非常关键的分子通路

2021年11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炎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是一种起源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由于遗传因素常常会促进炎性肠病的风险,仅一小部分人群会携带诱发该疾病的遗传风险,这就表明,其它环境因素或在炎性肠病发生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 Immunology上题为“Deficienc

202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