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科研人员发现:人工构建酵母工程菌能够自动化合成内酯化合物

 愈创木烷型内酯具有诸多药用活性,很多这类化合物具有较强抗癌功效,此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的内酯基团是其活性基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近日揭开了内酯基团形成的神秘面纱,发现人工构建的酵母工程菌能够自动化合成内酯化合物。愈创木烷型内酯类化合物在植物中通常只有万分之几的含量,如此低含量的合成限制了该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但由于其显着药用价值,部分该类化合物仍然被用于临床抗癌实验,比如人们从

2017-11-06

人工智能可以诊断结肠直肠癌 准确率达86%

AI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预测心脏病、侦测老年痴呆症。新研究告诉我们,AI可以用来诊断癌症。日本研究人员找到一套方法,可以用AI诊断结肠直肠癌肿瘤,在肿瘤变成恶性肿瘤之前就能发现。怎么做到的?研究人员用3万多张照片组建一个数据库,里面有癌细胞照片,也有癌化之前的照片,然后他们用AI寻找二者的差异。机器学习将图片处理完成之后,研究人员输入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照片,

2017-10-31

FASEB J:利用人胚胎干细胞开发出人工程心脏组织

图片来自FASEB Journal, doi:10.1096/fj.13-228007。2017年10月27日/生物谷BIOON/---科学家们有可能开发出人心脏的组织模型。其他器官的组织模型都已存在,但是对于人心脏而言,这一直很难实现。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人胚胎干细胞培养出的工程心脏组织具有显著类似于人心肌的肌肉。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FASEB Journa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d

2017-10-27

科学家使用人工智能改善早期乳腺癌诊断

 每年,仅仅在美国就有40,000女性因乳腺癌死亡。当癌症在早期阶段得到发现,它们往往就可以被治愈。乳房X光检查是一个最佳的可选诊断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它经常会得到假阳性的结果,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手术。常见的导致假阳性的原因称之为“高风险”病变,在X光检查上看上去非常可疑,而生物活检中也能看到异常的细胞。在这种情况下,患者通常会通过手术去除病变;然而,在90%的情况中病变是良性

2017-10-24

烧伤病人或无需“割肉补疮”:国产“人工真皮”进入临床试验

用牛跟腱制成的人工真皮已完成小猪实验,最快两三年就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图片来自浙江在线澎湃新闻10 月 24 日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获悉,该院烧伤科团队研制的人工真皮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最快三年可面世。目前,国内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要么选择自体真皮移植,要么用美国进口的人工真皮,价格昂贵。“美国的人工真皮产品,移植后存活时间要三周,这段时间内有感染的可能。加快人工真皮的血管化进程,是我们产品攻

2017-10-25

不以人类为师的阿尔法狗,为人类与人工智能对话提供“窗口”

1997 年国际象棋神话卡斯帕罗夫输给计算机后,围棋成为人类的最后尊严。在大多数人看来,计算机想要在围棋领域打败人类,至少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然而,AlphaGo 的出现,直接击碎了这一想法。2016 年,谷歌旗下的 DeepMind 团队发布 AlphaGo,并在以 4:1 的成绩击败了世界围棋冠军、韩国棋手李世石,震撼全球。战胜李世石的这版 AlphaGo,参考学习了大量的人类专业棋手的

2017-10-19

Diabe Care:科学家证实:人工胰腺系统在临床试验中表现良好

2017年10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综合使用新型人工胰腺系统的6万个小时期间,多名参与者在多个临床试验点进行了为期12周的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人工胰腺系统在两项重要的指标上能够明显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Diabetes Care上。在这项临床试验中,来自加州、维吉尼亚州和明尼苏达州的30名1型糖尿病患者除了进行日常的正常生活外,新型人工胰腺系

2017-10-17

同济大学刘琦、曹志伟获得2017年度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17年9月30日,2017年度中国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完成。同济大学教授刘琦、曹志伟申报生命科学和智能科学交叉方向奖项: “基于机器学习的生物和药物小分子的设计及功能研究” 获得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以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数学大师、人工智能先驱、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

2017-10-16

PNAS:利用“CRISPR-Cas9”技术治疗青光

96 Normal 0 10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2017-10-03

墨西哥洞穴盲鱼启发治疗糖尿病新思路

 连续数月,生活在墨西哥黑暗洞穴中的一种鱼都没有食物。在更长的时间里——千年来,它们甚至没有光,因此在进化过程中它们的眼睛退化,失去了皮肤色素。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奇怪的生物还有一种怪癖。为了在食物稀少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它们进化出了将营养转化为能量的极端方式。这些特征形成了诸如血糖大幅波动的状况,在人类中,这是Ⅱ型糖尿病的前兆。但在这些洞穴盲眼鱼中,这种变化是适应性的,并非疾病。这些穴居鱼类

2017-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