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P:抑制HSP90逆转STAT3介导的癌性恶病质小鼠肌肉萎缩
癌症恶病质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抗恶病质治疗方法。在实验性恶病质动物模型中,骨骼肌中STAT3的异常激活被发现是导致肌肉萎缩的原因之一。然而,其临床相关性、调节STAT3激活的因素和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图片来源:https://bps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ph.1562
研究人员编辑感病基因 创制水稻广谱抗病新材料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水稻感病基因,实现了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广谱抗病性改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据宁约瑟研究员介绍,稻瘟病(Rice blast)和白叶枯病(Bacteria l
Molecular Plant:研究揭示植物根中质外体铁再利用的新机制
铁(Fe)是植物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 在光合作用等生理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低下,导致植物缺Fe现象较为普遍。植物根系质外体空间被认为是植物重要的Fe贮存库,快速、有效地利用根系的质外体Fe是植物耐受缺Fe生境的重要机制。然而,质外体铁到底如何被利用知之甚少。近日,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中国科
Cancer Res:ENO1驱动上皮-间充质转化促进肺癌转移
在包括肺癌在内的许多癌症类型中,eNO1(α-enolase)的表达与生存率降低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然而,ENO1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eno1的高表达存在于转移性肺癌细胞系和恶性肿瘤中,并与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不良有关。ENO1的敲除降低了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力,而ENO1的过表达则增强了这些过程。此外,在原位模型中,ENO1的表达促
Nat Commun:表观遗传学代码重塑的染色质状态或能赋予小鼠肝脏一定的再生潜能
2021年7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员推测,对肝脏再生至关重要的基因表达的高度控制模式是由静止的肝脏细胞中的表观遗传学代码所编码的;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Chromatin states shaped by an epigenetic code confer regenerative
JCI Insight:新研究为利用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根除HIV提供了路线图
2021年7月6日讯/生物谷BIOON/---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是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物。在一项突破性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 MSC)---可以减少导致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AIDS,俗称艾滋病)
跨越山海齐聚云端,巨擘云集共谱华章 ——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圆满闭幕!
2021年6月17-20日,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线上会议)落下帷幕。作为消化疾病领域的品牌学术平台,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积极探索新冠疫情影响下学术会议新的举办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技术和方法,推动消化疾病领域学术交流迈入新的时代。秉承搭建“胃肠肝胆内外科医师共同的平台”的理念,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保持一贯的学术权威性与高质量水准,推出丰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细胞外小泡可促进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血管生成、脑重塑和神经功能恢复
来源于右侧细胞类型的间充质基质细胞(MSC)来源的小细胞外小泡(SEV)可促进中风的康复。在这一过程中,微血管重塑起着核心作用。因此,作者研究了MSCsEVs对体外培养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D3)增殖、迁移和管状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缺血后血管生成、脑重塑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在体外,从低氧(1%O2)而不是“常氧”(
Cell Reports:组蛋白变体的染色质组装研究取得进展
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政课题组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伟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Recognition of the inherently unstable H2A nucleosome by Swc2 is a major determinant for unidirect
发现一种以前未知的蛋白交联类型
2021年5月10日讯/生物谷BIOON/---蛋白的特征性形状和功能取决于它的组分氨基酸连接成链的顺序。然而,在氨基酸连接在一起之后,往往会发生进一步的化学修饰。这些修饰包括某些氨基酸残基之间的交联。最常见的交联类型是二硫化物:两个硫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德国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蛋白交联:一个氧原子将一个氮原子连接到一个硫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