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揭示调控不同物种外周循环免疫细胞异质性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脑病中心邱伟教授团队在国际转化医学杂志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中科院一区Top,IF=11.49)发表题为 “Molecular mechanisms governing circulating immune cell heterogeneity across different sp

2022-02-14

Nat Commun:利用人类皮层类器官揭示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产生中的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方法来梳理出可能决定小胶质细胞发挥哪些作用的因素。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2022-03-08

基石药业同类首创药物艾伏尼布片落地博鳌  为胆管癌患者带来精准治疗新选择

2月21日, 港股创新药企基石药业(2616.HK)宣布,同类首创药物艾伏尼布片(ivosidenib tablets, TIBSOVO®)已于近日获准在海南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特定医疗机构博鳌超级医院应用于临床急需,用于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携带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成年患者的治疗。

2022-02-21

J Extracell Vesicl: 肠道病毒破坏菌群胞外囊泡

肠道共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破坏共生菌群与疾病的发展和持久性有关。肠道病毒利用共生菌加强病毒感染的广泛能力进一步证明了这些微生物的重要性。

2022-02-09

丹麦研究:感染过奥密克戎原始毒株 仍可能感染BA.2

  随着Delta逐渐消退,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原始毒株BA.1和变异毒株BA.2已席卷全球。最近,根据丹麦国家血清研究所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感染过奥密克戎变异新冠病毒原始毒株BA.1的患者,在痊愈后仍有可能感染其分支BA.2。其实早在1月25日,法国卫生部长奥利维耶·韦兰就曾指出,一个人在感染奥密克戎原始毒株BA.1之后,仍有可能再次感染其

2022-03-01

METTL14介导的CircORC5 M6A修饰抑制胃癌进展

虽然胃癌(G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下降趋势,但在我国胃癌仍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近几十年来,胃癌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内镜切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但是由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晚期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因此,了解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22-03-03

CANCER CELL:探索预测肝细胞癌预后和免疫治疗反应的共刺激分子基因

近段时间空军西京医院消化疾病研究所的一个团队针对共刺激分子相关基因开展了相关研究,以明确其在HCC(肝细胞癌)的作用。

2022-03-02

Microbiology Spectrum: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生物毒素团队揭示黄曲霉Fus3-MAPK信号路径调控黄曲霉生长及毒素合成新机制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减少粮食产后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等同于粮食增产。霉菌及毒素污染是导致粮食品质劣变,造成粮食产后损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粮食安全。黄曲霉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腐生丝状真菌,其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 (AFB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具毒性、最具致癌性的天然化合物,毒素通过污染粮食、饲料等进入食

2022-03-14

拜耳XIa因子抑制剂的卒中临床项目获得美国 FDA 快速通道认证

2022年2月10日,拜耳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经授予其在研药物asundexian (BAY2433334)快速通道认证,该药是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潜在治疗方法。

2022-02-17

科学家揭示了新环状RNA Smoc1-2调节血管钙化

血管钙化(VC)是磷酸钙在血管内的积聚。VC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导致血管僵硬,最终导致心肌肥厚和缺血。尽管在骨质疏松症和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使用的几种治疗方法已被证明对VC的控制有效,但VC的患病率仍在继续增加。因此,有必要研究新的治疗靶点来治疗VC患者。

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