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纳米生物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李乐乐课题组在DNA纳米生物技术用于核酸递送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Engineering Multifunctional DNA Hybrid Nanospheres through Coordination-Driven Self-Assembly”于12月20日以Hot Paper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Angew. Chem.,
科学家有望利用特殊的DNA标记开发出诊断所有类型癌症的新型检测技术
2018年12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能够检测所有类型癌症的新型检测技术,这种技术基于一种特殊的DNA标记,这种DNA标记在所有类型癌症中都存在。目前这项测试还没有在人类机体中进行,在研究人员确定其是否能用于人体之前还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图片来源:theconversation.com不管是乳腺癌还是肠癌,每一种类型的癌症都有其不同的遗传特性,检测其中
NEJM:DNA测序技术可有效预防感染的爆发
2018年12月2日 讯 /生物谷BIOON/ --牛津大学医院的研究者们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电子患者数据,能够有助于阻断可能致命的真菌病原体的爆发性疫情。该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首席研究员,大数据研究所传染病研究员David Eyre博士认为:“我们的研究有助于阻断念珠菌疫情的爆发。通过研究清楚它的传播机制,应该有助于控制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念珠菌是一种新兴的,多重耐药的真菌病原体,通常
Nature报道敏感检测癌症DNA甲基化的技术,有望改进非侵入式癌症检测
检测肿瘤释放进入血液中的游离DNA(cfDNA,cell-free DNA)的突变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癌症检测方法。然而这类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及其检测早期癌症的能力目前仍然处于低水平【1-4】。一种潜在的替代方法是检测cfDNA上的甲基化水平,因为在肿瘤中,DNA甲基化水平会发生显着的变化。早期的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Whole Genome Bisulfite S
Cell:华人科学家加快和简化2018年获得诺尔贝化学奖的定向进化技术
2018年11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个称为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对生物分子进行重新改造以便寻找发挥着有益新功能的新型生物分子。这个领域正在彻底改变药物开发、化学工程和其他应用,但是要实现这一点涉及艰苦的和耗时的实验室工作。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人员报道他们让活细胞完成大部分的繁重工作来加快和简化定向进化。通过将经
Sci Transl Med:科学家基于DNA片断的尺寸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癌症血液检测技术
2018年11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丹麦、波兰、荷兰和瑞士的科学家们通过对血流中循环的肿瘤DNA片段的尺寸进行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癌症检测技术,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如何在不同类型的癌症中应用这种新型技术。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研究者Ellen He
四名华人学者入选生物技术领域“顶尖转化学者”榜单
近日,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评选出了2017年度20位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顶尖转化学者”(top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有四位华人学者光荣入选。他们的研究推动了基因疗法、细胞疗法、药物递送、以及医疗诊断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高光坪马萨诸塞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高光坪教授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腺相关
非编码RNA研究技术大盘点
非编码RNA可火了,miRNA大火烧了十几年,现在慢慢地把lncRNA的领域也给点着了。现在可能连实验室的插枪头阿姨都知道绝大多数的RNA分子并不翻译,这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包括miRNA、lncRNA等。目前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非编码RNA 及其相互结合的DNA、RNA、蛋白质等科学问题,而科学问题的解答依赖于实验技术的创新使用和革命。ncRNA可以海陆空全面调控细胞功能,
DNA测序技术检测肝癌 灵敏度高达95%
近日,由Exact Sciences和梅奥诊所(Mayo Clinic)开发的基于血液的DNA测序panel在一项2期临床验证性研究中表现优异,能准确地检测各个阶段的肝癌,且检测特异性超过常用的血清测试。这项新发明有望帮助肝癌患者尽早诊断并采取治疗。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肝癌,通常发生于慢性肝病患者,比如由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硬化。HCC影响了全球约5
听觉盛宴—符汪洋深谈DNA高灵敏检测新技术
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康复管理过程中,疾病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至关重要。很多疾病生物标志物在人体内的含量和浓度极低,传统检测技术往往无法准确地捕捉到这些人体的生理病理信号,无法提供临床所需的检测灵敏度,因此造成疾病信息收集不完整,进而产生可能的诊断误差,影响治疗。在此背景下,发展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生物诊断新技术,在细胞和分子层面全面准确地捕捉生命体内与疾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