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科学家开发出前所未有的工具来可视化分析研究DNA的修复过程
在机器学习应用于高通量显微镜等技术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就能设法详细观察这种DNA修复机器,并能识别出一种新的修复蛋白,相关研究结果以题为“Assessing kinetics and recruitment of DNA repair factors using high content screens”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或有望未来帮助科学家们开发新型癌症疗法。
Sci Adv:科学家开发出新型DNA纳米管 或能运输治疗性制剂跨越血脑屏障靶向作用胶质母细胞瘤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基于DNA纳米技术的药物运输系统,其或能通过靶向作用原发性肿瘤来改善患者的疗法和其生存率。
来自35年前的“男同”粪便和血液样本,为HIV研究带来重大发现!
众所周知,艾滋病毒(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逆转录病毒,它会大量攻击并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 T淋巴细胞,使患者经过数年,甚至10年以上的潜伏期后发展成艾滋病(AIDS)患者,最终丧失免疫功能。自艾滋病大流行开始以来,男男性行为者(MSM)受到 HIV-1 (全球主要流行的HIV毒株)的影响尤为严重,他们最大的风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果蝇DNA损伤后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协调
暴露于遗传毒性应激可促进细胞周期停滞和DNA修复或凋亡。这些“生”或“死”细胞命运的决定通常取决于肿瘤抑制基因53的活性。因此,对p53的精确调控对于维持组织内环境平衡和防止肿瘤的发展至关重要。
何时发生首次性行为、何时成为父母,早就刻在了DNA里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用种种“社会学”理由去应付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小花儿啊!过年带对象回来吃饭不?”“猫狗双全,无需对象……”“二狗啊!隔壁大牛都三胎了!你也要抓紧啊!”“这不是经济大环境不好嘛,一胎都不想生……”NONONO,同志们,现在有科学理由了!
Sci Rep:吸电子烟真能改变机体DNA并增加个体患癌风险吗?
来自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吸电子香烟的人群(vapers)或许会经历DNA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与吸烟者机体所出现的变化相似,尽管其并没有那么明显。
东南大学团队将校训写入DNA,并成功读取
近日,因为将校训“止于至善”——“Rest in the highest excellence!”作为数据写进了DNA分子里,并将科研成果成功发布在Science Advances上,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宏团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这样硬核的技术和独特的巧思,不由得让人大呼“工科人的浪漫
Cell Reports: Chk1保护致癌KRAS表达细胞免受DNA损伤,是胰腺癌治疗的靶点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美国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5年生存率令人沮丧,仅为10%。尽管PDAC有明确的遗传图景,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发出临床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法,目前的治疗标准仍然是常规的细胞毒药物。
Cell Research:研究阐释人类端粒DNA合成关键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模拟与设计研究组研究员李国辉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准医学研究院教授雷鸣、武健团队等合作,在人类端粒DNA合成关键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端粒是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DNA-蛋白复合体,用于保护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完整性。端粒的DNA会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而逐渐缩短,一旦染色体末端端粒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