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 Rep:吸电子烟真能改变机体DNA并增加个体患癌风险吗?

  1. DNA
  2. 基因突变
  3. 电子烟
  4. 癌症风险
  5. 香烟

来源:本站原创 2021-12-12 22:32

来自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吸电子香烟的人群(vapers)或许会经历DNA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与吸烟者机体所出现的变化相似,尽管其并没有那么明显。

2021年12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电子香烟实际上是一种电池操控的蒸发器,其能模拟可燃烧的烟草香烟;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题为“A novel role for vaping in mitochondrial gene dysregulation and inflammation fundamental to disease development”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吸电子香烟的人群(vapers)或许会经历DNA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与吸烟者机体所出现的变化相似,尽管其并没有那么明显。

相比对照组而言,利用RNA测序分析吸电子烟人群和吸烟人群来检测其机体中基因表达的差异性。

图片来源:Tommasi, S., et al. Sci Rep 11, 22773 (2021). doi:10.1038/s41598-021-01965-1

这一证据是研究人员对多名个体的研究,他们分析了这些吸电子烟的人群机体所出现的DNA改变;研究者试图将电子烟给机体所产生的影响与吸烟所产生的损伤效应相互区分开来,但这非常困难,因为大部分吸电子烟人群都会利用电子烟来帮其戒烟,因此其很有可能是前吸烟者(ex-smokers)。研究者发现,吸烟者机体受损伤的基因要比吸电子烟人群高出7.4倍,因此,吸电子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但其要比吸烟所产生的健康风险小很多。

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转录组学进行研究,他们深入分析了癌症发生背后的分子机制以及潜在的过程,然而其目前或许并不能用于准确预测个体未来患癌的风险。文章中,研究人员招募了相对较少的人群,其在大人群中或许并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者并没有考虑到肯恩光辉影响测定结果的其它生活习惯,比如酒精使用等。

已经存在的研究证据表明,从吸烟转为吸电子烟或许会给机体健康带来一定益处,比如其能改善哮喘患者机体的呼吸症状或肺部功能,或者改善未来预测疾病发生的措施,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机体的血管功能。与目前的吸烟者相比,曾经吸烟的电子烟人群所接触的毒素水平要低得多,最重要的是要看一看所有证据,其支持电子烟作为一种烟草替代品来降低对吸食者的有害作用。

然而,并未检查直接临床效果的研究很容易被解释为损伤机体健康的证据,每日邮报的一则标题指出,吸电子香烟会损伤机体DNA还会与香烟的方式一样增加机体患癌的风险,尽管该标题的第二部分提供了一定的平衡,但其并不像传统香烟那么糟糕,然而这对于公众的损伤或许已经产生了。没有人敢肯定电子烟是完全没有风险的,将任何东西吸入肺部都可能会导致DNA发生改变,进而增加机体未来患多种疾病的风险,比如,吸入柴油车的尾气已被证明会引发机体DNA改变,为了公众的健康,研究人员应该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减少对其所产生的伤害。

图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1-01965-1

很多人已经产生了对尼古丁的依赖性,人们可能会通过吸烟来使用尼古丁,或者不太常见的是通过吸电子烟来获取尼古丁;一旦产生依赖性就很难戒掉了;如果你想戒烟的话,就会出现非常不愉快的戒断症状。有些人(尤其是在支持下)能够克服对尼古丁的依赖,其他人则觉得非常困难或者并不想停止使用尼古丁,对于这些人群而言,公共卫生医生就必须鼓励吸烟者尽可能以减少伤害的方式来获取尼古丁,比如通过电子烟或使用尼古丁替代品等。

通过继续吸烟来使用尼古丁对人类所造成的健康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据WHO数据显示,烟草每年会引发大约800多万人死亡;依据复杂的研究向公众报道耸人听闻的头条新闻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而这些研究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显示有任何危害,尤其是与吸烟对机体健康的巨大危害相比。综上,本文研究结果符合原来越多的研究证据,即线粒体或能作为信号细胞器参与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其发挥着核心的作用),这或许是人类机体疾病发生的基础。(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Tommasi, S., Pabustan, N., Li, M. et al. A novel role for vaping in mitochondrial gene dysregulation and inflammation fundamental to disease development. Sci Rep 11, 22773 (2021). doi:10.1038/s41598-021-01965-1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