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紫外线暴露导致男性胃饥饿素水平升高、食欲增加、体重增长
p53,著名癌症相关基因,我们时常能看到它出现在肠癌、肺癌、肝癌等相关文献中,抑癌促癌形态随意转换,科学家在它身后苦苦追寻,好一出它逃他追它插翅难飞的经年大戏。
揭示单核细胞利用胃饥饿素愈合皮肤伤口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和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有潜力治疗细菌性皮肤感染的新方法。他们取得的新见解有可能导致治疗细菌感染和伤口的进步。
Molecular Therapy:特比奈芬通过诱导dNTP饥饿和减少免疫抑制来预防结直肠癌生长
该研究证实了特比奈芬通过逆转真菌菌群失调、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真菌诱导的MDSC侵袭和恢复抗肿瘤免疫反应来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
CTM:复旦大学黄国英/马端团队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新易感基因
该研究首次发现 WDR62 是 CHD 新的易感基因,而且阐释了 WDR62 可通过调控心肌细胞中纺锤体组装和细胞周期从而参与心脏发育。
Nature Metabolism :饱腹感从何而来?王凱亮/卞兆祥团队发现肥胖治疗新靶点
在全世界范围内,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公共健康问题,影响着不同年龄段的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有近20亿人超重或肥胖,从1975到2016年,全球肥胖率翻了近3倍,每年因超重或肥胖导致的死亡高达280万。实际上,肥胖的人不仅生活不便、运动能力下降,还更易患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此外,许多研究表明,肥胖与十多种癌症的发
12年随访发现,随年龄增长,吸烟者更可能社会孤立、有强烈孤独感
抽烟喝酒烫头是社会人惯用的社交手段,借根烟、搭个火、碰杯酒,都是获得好友位、融入彼此圈子的一种几乎无门槛的有效途径。正所谓,千言万语,都汇在这杯酒、这根烟里了!而且在影视剧中,吸烟名场面也是数不胜数,使得剧中剧外的人都心向往之。当然,吸烟有害健康,为了社交而选择吸烟,咱就更不提倡了。更何况,前不久一篇发表在《柳叶刀·欧洲健康》期刊上的
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微生物生存“饥饿游戏”的新进展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温东辉教授与清华大学杨云锋教授、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周集中教授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Nutrient supply controls the linkage between species abundance and ecological intera
吸烟会增加孤独感
吸烟,导致多种癌症,还会导致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等多个系统疾病。据世卫统计,吸烟每年造成约700万人死亡。每3个吸烟者中就有1个死于吸烟相关疾病,吸烟者的平均寿命比非吸烟者缩短10年。在中国,烟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亿,是世界上最大的卷烟生产国和消费国,消费了全球40%的烟草。在15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26%的人吸烟,可见我国控烟是一
研究发现饥饿诱导酮体生成的新型调控机制
近日,Molecular Metabolism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题为PAQR9 regulates hepatic ketogenesis and fatty acid oxidation during fasting by modulating protein stability of PPARα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