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在免疫细胞里找到新答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中国人口2016年的整体预期寿命已达76.4岁,健康预期寿命为68.7岁。而全世界人口的预期寿命,也从2000年到2016年增加了8%以上。延长寿命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健健康康地老去,避免年老带来的衰弱和各种疾病。不过,衰老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年龄,还有很多因素引起衰老。最新一期《科学》
男性清除SARS-CoV-2的感染慢于女性或是其疾病症状更为严重的原因!
2020年5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发表在预印版网站medRxiv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开了COVID-19流行的奥秘,即为何感染SARS-CoV-2的男性通常会表现出严重疾病症状,而且相比女性患者更容易死亡;文章中,研究人员首次发现,男性在清除病毒感染上或慢于女性,同时研究者提出了一种
Zejula(则乐)获美国FDA批准一线维持治疗,不论生物标志物如何,已在中国上市!
2020年4月30日讯 /生物谷BIOON/ --葛兰素史克(GSK)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靶向抗癌药Zejula(中文商品名:则乐,通用名:niraparib,尼拉帕利),作为一种单药维持疗法,用于对一线含铂化疗有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晚期卵巢癌(包括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女性患者,不论生物标志物状态如何。临床数据显示,
科学家开发出一款在线风险评估工具 其能帮助计算某个具体地点的COVID-19传播风险
2020年4月26日 讯 /生物谷BIOON/ --公共卫生专家和政府官员一直呼吁人们应该保持“社会距离”,他们要求人们呆在家里,尽量避免相互接触,这无疑会让很多家庭陷入困境,因为他们仍然要去社区购买食物,去药房或其它地方购买补给,人们也并不希望聚集扎堆,而且没有人知道哪些社区最有可能出现接触过病毒的人群。近日,来自凯斯西储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
答案就在基因里!
2020年4月13日讯 /生物谷BIOON /——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COVID-19具有奇怪的、悲剧性的选择性。只有一些受感染的人会生病,虽然大多数危重病人是老年人或有心脏病等复杂的问题,但一些死于这种疾病的人以前是健康的,甚至是相对年轻的。研究人员现在正准备仔细检查病人的基因组,寻找能解释这一谜题的DNA变异。这些发现可以用来识别那些最容易患严重疾病的人和
李兰娟团队:SARS-CoV-2出现可改变其致病性的突变,体外感染最大显示270倍差异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数据统计,截至北京时间22日早上6时38分,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已超256万,死亡病例达176926例。迄今为止的科学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已经发生变异,至于这种变异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4月2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领衔发布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未经同行评审)上的
再鼎医药则乐®(尼拉帕利)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补充申请获国家药监局优先审评!
2020年04月17日讯 /生物谷BIOON/ --再鼎医药(Zai Lab)近日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已授予则乐®(英文品牌名:Zejula,通用名:尼拉帕利,niraparib)的补充新药申请(sNDA)优先审评资格,用于对一线含铂化疗完全或部分缓解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成人患者的维持治疗
研究发现长非编码RNA种属特异性加工决定其功能差异
4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关于长非编码RNA的最新研究成果“Distinct processing of lncRNAs contributes to non-conserved functions in stem cells”。该研究首次发现长非编码RNA
lncRNAs不同的加工方式或会促进其在干细胞中的非保守功能
2020年4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其缺乏蛋白质编码潜能,在真核细胞基因中会广泛转录,目前有研究表明,lncRNAs在多种细胞和生物学进程的基因表达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与保守的mRNAs不同的是,lncRNAs普遍缺少对基本序列的高度约束,而且其要比mRNAs进化地更快,因此,从基
Nature:中国科学家揭示SARS-CoV-2主要蛋白酶的结构并发现其抑制剂
2020年4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 /——一种新的冠状病毒(SARS-CoV-2)被鉴定为COVID-19病毒,它是引起2020年初COVID-19全球大流行的罪魁祸首。但是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且有效的治疗选择仍然非常有限。为了快速发现用于临床的先导化合物,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的饶子和/杨海涛课题组与上海药物所的蒋华良课题组及其他单位合作,启动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