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国骥/韩晓平团队发表基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的基因组解读系统——女娲
基于DNA序列编码基因表达模式的假设,该研究提出了深度学习模型Nvwa(女娲),首次实现了完全基于基因组序列预测单细胞水平的基因表达,且预测准确度与实验测量精度相当。
《细胞发现》:复旦赵曜团队联合浙大郭国骥团队,利用单细胞测序指导脊索瘤新药临床试验
这个研究首次在单细胞层面发现了颅底脊索瘤中存在的干细胞亚群及p-EMT过程,并在实验室中验证了放疗增敏剂及p-EMT抑制剂的治疗效果。
西湖大学郭天南团队详细报道低至0.1毫克微量临床样本的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制备方法
早在2015年,郭天南博士等人就已在 Nature Medicine 发表了一篇关于PCT样本制备流程方法用于蛋白质组学的文章,随后围绕PCT技术,其研究团队做了多次改进优化。
西湖大学郭天南:COVID-19的多组学研究,照亮被忽视的角落
COVID-19 仍在全球肆虐,且似乎不会从地球消失。近日,西湖大学郭天南团队在 Cell Reports Medicine 发表了题为:的评述,在这篇评述中,郭天南等人讨论了多组学技术在揭示 COVID-19 发病、进展和传播背后的分子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并讨论了标准化的缺失如何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中的应用。截至 2022 年 2 月 12 日,200 多个国家
Cell:康奈尔大学郭春君团队成功开发针对非模式肠道细菌的基因编辑工具
多组学的研究表明很多肠道微生物的基因与宿主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但是由于这些基因大多源于非模式的肠道细菌,例如厚壁菌门梭菌纲,因此揭示这些基因影响宿主的机制目前是一项挑战。与我们所熟知的具有成熟基因编辑方法的模式肠道细菌 (例如大肠杆菌和多形拟杆菌) 不同,这些非模式肠道细菌大多未进行基因组测序,向其中引入含有基因编辑模块的外源DNA的方法以及采用何种合适的基因
南科大郭红卫团队报道22nt siRNA重要生物学功能
RNA是生命遗传信息传递的核心载质,遗传信息从DNA到RNA到蛋白质构成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RNA干扰是生物免疫病毒入侵的重要机制,RNA干扰通过长度为20-24个核苷酸单位(nucleotide, nt)的小RNA来调控靶基因RNA。小RNA,包括miRNA (microRNA)和si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对于动植物的
临床检测中LC-MS/MS应用——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郭玮
临床检验由临床实验室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标本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为临床医学提供的一系列实验室检测工作和项目的结果,用于疾病的诊断。近几十年来,有关基础科学飞速发展,新的分析检测的方法和仪器不断涌现,大大推动了临床检验的发展,使临床检验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上海中山医院临床检验在国内始终走在前沿,也是首批采用LC-MS/MS技术的国内医院之一。我
Diabetes:上海健康院郭非凡组发现糖皮质激素促进肥胖发生的新通路
2018年1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中国科学院上海健康院郭非凡研究组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Diabete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在进一步了解糖皮质激素如何诱导肥胖发生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据该文章介绍,虽然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脂肪量增加,但其中隐藏的机制还不明确。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研究下丘脑SGK1激酶如何参与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肥胖。众所周知SGK1的表达受到急性糖皮质激素处理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团队黑色素瘤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亚洲黑色素瘤由于在亚型上与西方黑色素瘤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对亚洲黑色素瘤亚型的深入研究,导致亚洲黑色素瘤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显着低于西方国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领导的团队针对亚洲黑色素瘤亚型进行了系统研究,近期取得多项进展。开展了迄今最大队列的黄种人黑色素瘤驱动基因变异分析,回顾性分析了2793例黑色素瘤样本中MAPK和TERT通路关键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证实KIT和NRAS基因突变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