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研究者指出接受免疫检查点封锁治疗的乙肝病毒阳性的肝细胞癌患者有必要考虑抗病毒预防
肝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病理类型的75%至85%,是全球第二大致命性肿瘤和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
Cell Genom:科学家成功绘制出癌前肝脏细胞的基因特征 有望开发出预测肝癌风险的有效手段
来自科廷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癌前恶性肝脏细胞的基因特征,这对于每年在澳大利亚被诊断出的近3000名致命性癌症的患者而言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CCR:科学家首次发现,耐药卵巢癌能细胞“催眠”同伙,促进周围癌细胞集体耐药!
这项研究报告了一种新的化疗耐药机制,即化疗可促进静止态卵巢癌细胞表达大量FST,并以旁分泌的方式影响其邻近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耐药。通过敲除FST或使用FST中和抗体可提高肿瘤细胞或小鼠肿瘤模型对化疗药物
Cancer Cell | 林东昕/吴晨团队揭示推动食管癌前病变到食管癌演进的全新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互作机制
食管鳞状细胞癌是我国高发的癌症,每年50%的新发病例在我国。由于目前食管癌的早期发现相当困难,导致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20%~30%。
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研究者揭示了FBXW7/MAP4/ERK轴可能成为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有效靶点
食道癌是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鳞癌(ESCC)占中国人群食道癌病例的90%。由于早期诊断困难,缺乏治疗,食管癌的存活率较低。食管癌的传统治疗方法依赖于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
徐州医科大学: 研究者们为肾细胞癌靶向代谢治疗和预后诊断的发展提供了新靶点
肾细胞癌(RCC)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超过三分之一的RCC患者发生转移,四分之一的患者复发。全面分析R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STTT | 浙江大学李兰娟等团队合作发现肝细胞癌进展的调控新机制
由于肝病毒感染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肝细胞癌(HCC)在许多国家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总生存率不理想,需要新的、疗效更高的治疗方法。
《细胞报告》:雄性的肾为什么更易受伤?杜克大学科学家发现,雄性动物的肾脏细胞对铁死亡更敏感、损伤修复能力弱
这项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个体的肾脏PT细胞对于铁死亡的敏感性不同,雌性个体肾脏PT细胞对于铁死亡抵抗性更强。
世界首次修复肾细胞!Nature子刊:新型再生疗法可恢复受损的肾功能,IL11或成为治疗新靶点!
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肾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预测到2040年,慢性肾脏病将成为全球第五位的致死病因。而慢性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达10.8%,患者人数超过1亿。
.: 神经肽Y通灭活M1巨噬细胞保护急性肾损伤
急性肾损伤(AKI)被定义为由于肾脏,特别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严重损害而导致的肾脏功能的突然丧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KI是慢性肾脏病(CKD)的主要病因,具有很高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