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 | 厦门大学李剑课题组发现疟原虫抗药的新机制
该研究发现并解析了一种新的疟原虫抗药机制:UBP1位点突变→凝聚体及酶活性受损→泛素化水平升高致使MDR1从消化泡膜易位至细胞质膜→药物外排→抗药性产生。
Nature子刊:伊成器课题组开发升级版不依赖CRISPR的RNA编辑技术
近同源tRNA的过表达显著提高了RESTART系统的编辑效率及无义突变修复精准度,提升了RESTART系统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ACS Synthetic Biology发表陈坚院士团队刘龙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革兰氏阳性模式微生物,具有遗传背景清晰、无明显密码子偏好性等优势,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应用。
广东省人民医院杨衿记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被最新CSCO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和NCCN临床实践指南引用
为了对抗或逃避抗癌治疗,癌细胞会想出各种狡猾的招数,这便有了形形色色对治疗的耐药机制,而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要说哪种耐药机制最让奇点糕
《自然•通讯》发表缪小平/田剑波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
进一步地,研究者利用该模型系统绘制出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的增强子-目标基因映射图谱,高通量鉴定出超过34,130个增强子-基因调控对,涉及15,121个增强子元件和12,351个目标基因。
Cell:清华大学陈浩东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植物感受重力的分子机制
该成果为120年前提出的“淀粉-平衡石”假说提供了分子解释,揭示了植物感受重力的分子机制,是植物信号转导领域的重大突破。LAZY与TOC两类蛋白均在不同植物中广泛存在
Science:西湖大学徐和平课题组发现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神经肽NMU调节小肠粘膜免疫
作者采用体内化学遗传学方法操纵NMU+神经元活性、以及体外建立嗜酸性粒细胞-小肠上皮类器官共培养系统,揭示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调控小肠杯状细胞分化,且NMU-NMUR1信号通过调控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该过程。
Cell:中国科大朱书课题组揭示蛋白Gasdermin D在小肠对食物的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是宿主细胞与大量外来抗原之间的主要屏障;目前还不清楚肠上皮细胞如何诱导针对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同时保持对食物的免疫耐受。在一项新的研究
申占龙课题组揭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指导的胃癌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精准筛选和协同增效新策略
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2020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胃癌均位居第3位。近年来,基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的免疫检查点(P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