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医院杨衿记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被最新CSCO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和NCCN临床实践指南引用
来源:奇点糕 2023-12-27 11:16
为了对抗或逃避抗癌治疗,癌细胞会想出各种狡猾的招数,这便有了形形色色对治疗的耐药机制,而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要说哪种耐药机制最让奇点糕
为了对抗或逃避抗癌治疗,癌细胞会想出各种狡猾的招数,这便有了形形色色对治疗的耐药机制,而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要说哪种耐药机制最让奇点糕觉得离谱,那肯定是肿瘤发生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转化——癌细胞摇身一变,连组织学类型都改了?
NSCLC就已经够难对付了,竟然还会向恶性程度更高、治疗难度更大的SCLC发生转化,而且这种“转化型SCLC”(Transformed SCLC)还不是少见个例,在靶向治疗、化疗及免疫治疗耐药患者中都有报告,特别是在我国多见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中,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类靶向药耐药的患者,可能有5-15%就发生了SCLC转化[1-2]。
NSCLC向SCLC转化的可能机制示意图
(图片来源: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截至目前,转化型SCLC尚无公认的标准治疗策略,且患者预后可能比原发性SCLC更差,那临床工作者和患者又该如何应战呢?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转化型SCLC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全方位的探索,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其中广东省人民医院杨衿记教授课题组相继发表的两项研究成果,就有望实现科研成果向临床治疗的快速转化,助力转化型SCLC的精准治疗。
追踪EGFR突变蛋白,为靶向+化疗方案创造战机
自2006年转化型SCLC被首次发现以来,许多研究都显示如患者在转化前属于EGFR突变阳性NSCLC,则癌细胞在发生转化后多数仍会保留EGFR突变,这也能提示此类癌症并不是患者的“第二原发性癌症”,而是由此前的NSCLC转化而来。但即使EGFR突变仍然存在,既往研究大多也认为,由于此类患者已发生疾病进展和耐药,再使用EGFR-TKI也难奏效。
因此在检出患者组织学类型发生SCLC转化后,临床实践中的治疗方案大多会调整为化疗,但现有化疗的疗效实在有些“不够看”:虽然有近半数患者能够实现应答,但缓解持续时间(Duration of response,DoR)却只有短短几个月,这也符合SCLC化疗的现状。在化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联合治疗,就是自然而然的破局思路,那么EGFR-TKI能否借助联合治疗,就地打个翻身仗呢?
杨衿记教授课题组近期于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期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3],就有望从分子机制层面回答该问题:该研究采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等方法,从基因组和蛋白质层面,回顾性分析了35例EGFR突变阳性转化型SCLC及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活检组织样本,从而首次揭示了此类肿瘤中EGFR突变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基因组演化过程。
首先,研究者对11例患者发生SCLC首次转化后的活检样本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在6例患者中检出EGFR Del19突变蛋白(6/6),还在4例患者中检出L858R突变蛋白(4/5);分析具有足够连续样本的4例患者时,则能检测到突变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研究者们还通过NGS检测证实,转化型SCLC/NEC(neuroendocrine carcinoma,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存在明确的EGFR信号通路。
对4例患者的分析揭示了EGFR突变蛋白及肿瘤标志物(CEA、NSE)的动态变化
上述分析能揭示EGFR突变阳性转化型SCLC/NEC中EGFR突变蛋白表达的差异,而患者对单纯化疗或化疗+EGFR-TKI/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的应答也差异显著,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是单纯化疗组的近9倍(42.9% vs. 4.8%,P=0.010),且有患者在接受化疗+奥希替尼联合治疗后,实现部分缓解且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超过10个月,属于应答较好的情况。
患者来源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s,PDO)实验也显示,EGFR-TKI+化疗的联合治疗方案,可能对转化型SCLC/NEC行之有效,这与本次研究收集的患者治疗应答相符;但研究数据也显示,联合治疗组与化疗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并未呈现显著的差异(10.7个月 vs. 7.7个月,P=0.377)。
那还有什么样的方案,能够在转化型SCLC治疗中“即插即用”,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呢?杨衿记教授课题组早前发布的另一项研究成果,可能提示了“更优解”。
免疫联合方案再出击,开辟转化型SCLC新战场
EGFR突变型肺癌既往被视为免疫微环境“冷肿瘤”,以PD-1/L1抑制剂为代表的现有免疫治疗很难有用武之地,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的众多研究显示,治疗已对EGFR-TKI耐药的患者时,免疫+化疗联合治疗方案也有望赢得一席之地。
在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公布的临床III期ATTLAS研究成果[4],则使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及化疗组成的ABCP联合方案,成为首个经临床III期研究证实,可为EGFR-TKI耐药患者(研究也纳入了ALK-TKI耐药患者)带来显著临床获益的免疫联合治疗方案,那么转化型SCLC患者能否从该方案中获益呢?
杨衿记教授课题组于Lung Cancer期刊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5],就为ABCP方案(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联合卡铂/紫杉醇)的使用提供了初步证据:使用ABCP方案(n=9)或阿替利珠单抗+依托泊苷+卡铂方案(n=2)两种免疫联合化疗方案,后线治疗转化型SCLC的ORR高达73%(8/11)!
而且,接受免疫+化疗方案联合治疗的患者,在发生SCLC转化后的中位OS长达20.2个月,显著优于未行免疫治疗患者(n=36)的7.3个月,意味着患者死亡风险下降了70%(HR=0.30, 95% CI: 0.16-0.58, P<0.01),20.2个月的中位OS也是转化型SCLC治疗中相当优异的生存数据,且研究还发现了可能提示免疫+化疗方案应用的标志物,如PD-L1表达阳性(≥1%)等。
含阿替利珠单抗的免疫联合治疗方案用于转化型SCLC的疗效汇总
杨衿记教授课题组在转化型SCLC的研究成果,被最新版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络(NCCN)SCLC临床实践指南(2024.V1版),以及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SCLC诊疗指南引用为转化型SCLC的治疗参考。
图示:杨衿记教授课题组在Lung Cancer发表的转化型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被CSCO小细胞肺癌指南(2023)引用
杨衿记教授课题组在Lung Cancer发表的转化型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被SCLC NCCN2024引用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部分患者更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在近期召开的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SMO Asia 2023)上,杨衿记教授课题组还发布了一项以全转录组测序(Whole-transcriptome sequencing)法,细分转化型SCLC的最新研究。
该研究显示:可根据癌细胞基因表达差异,将转化型SCLC分为肺腺癌样型(Lung adenocarcinoma-like,LUAD-like)及原发性SCLC样型(SCLC-like),两类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时的PFS也存在差异,这也将对临床个体化施治提供参考[6]。
图示:2023年12月,张婵媛博士在新加坡ESMO-ASIA会场做壁报展示
科学问题上没有小研究,杨衿记教授课题组眼光独到,从临床角度出发聚焦转化型小细胞肺癌这一治疗领域,通过临床探索为该治疗领域填补了多项临床证据,积累了充分的临床及研究经验,为当前治疗指南提供了循证参考。
杨衿记教授课题组目前仍在这一领域继续深耕,已牵头启动一项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临床II期研究,继续验证免疫+化疗联合方案的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以患者为中心创新了试验设计,设置了临床研究队列、同情给药研究队列、真实世界观察队列三个队列,由此拓宽患者入组条件的限制,在更广泛的转化型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探索免疫+化疗方案的价值[7]。
奇点糕也期待未来有更多来自中国学者的前沿研究,尽快解开转化型SCLC的发生机制之谜,并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精准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爽, 李双, 崔雅楠, 等. 转化性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J]. 中国肺癌杂志, 2021, 24(10): 729-733.
[2]Yin X, Li Y, Wang H, et al. 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ansformation: From pathogenesis to treatment[C]//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Academic Press, 2022, 86(2): 595-606.
[3]Zhang S L, Zhang C Y, Chen Y Q, et al. Expression of EGFR-mutant proteins and genomic evolution in EGFR-mutant transformed small cell lung cancer[J].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2023, 15(9): 4620-4635.
[4]Park S, Kim T M, Han J Y, et al. A Phase 3, Randomized study of atezolizumab plus bevacizumab and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GFR or ALK mutated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TTLAS, KCSG-LU19-04)[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3: 10.1200/JCO. 23.01891.
[5]Zhang C Y, Sun H, Su J W, et al. A potential treatment option for transformed small-cell lung cancer on PD-L1 inhibitor-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 improved survival[J]. Lung Cancer, 2023, 175: 68-78.
[6]Zhang C Y, Sun H, Su J W, et al. 569P Whole-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of transformed small-cell lung cancer from EGFR-mut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reveals LUAD–like and SCLC–like subsets[J]. Annals of Oncology, 2023, 34(Supplement 4): S1693.
[7]Huang J, Zhang X H, Cai Y, et al.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a Phase II Trial of Combined Serplulimab and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istologically Transformed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Prospective, Single-arm and Multicentre Study[J]. Clinical Oncology, 202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