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 | 张岩课题组揭示蛋白酶激活受体的栓配体结合和激活机制及G蛋白选择性的结构基础
来源:生物探索 2024-07-18 13:49
本研究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分别解析了栓配体激活的人源PAR1受体与下游Gq蛋白及Gi蛋白复合物的高分辨电镜结构,分辨率分别为3.0埃和3.2埃。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岩/毛春友团队联合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团队,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 Structural Basis of Tethered Agonism and G protein coupling of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人源PAR1独特的栓配体结合激活机制和G蛋白选择性机制,为开发新型靶向PAR1的G蛋白选择性药物提供了结构基础。
本研究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分别解析了栓配体激活的人源PAR1受体与下游Gq蛋白及Gi蛋白复合物的高分辨电镜结构,分辨率分别为3.0埃和3.2埃。结构分析发现,PAR1的栓配体采取了与粘附类受体完全不同的结合模式,PAR1的栓配体仅由六个氨基酸组成,但与受体的N端、ECL2、TM6和TM7等位置形成了广泛的相互作用,并与ECL2形成了额外的β-sheet。经过序列比对和结构预测,研究团队发现这一配体识别机制在PAR家族中十分保守,提示该家族受体可能具有相同的配体识别机制。
区别于其他的A类GPCR受体,PAR1的激活过程没有明显的TM6下端外扩,而表现为TM6和TM7的整体向下平移。配体占据一个很浅的胞外口袋,并通过受体上端的一系列具有较大侧链的氨基酸残基,包括H3366.58, Y3376.59, Y3537.35, F2715.39, Y1833.33, F1823.32, M1863.36等将激活信号从胞外传递到胞内。
开发选择性拮抗某一特定信号通路的药物一直是PAR1药物研发的重点。本研究通过PAR1与Gq和Gi蛋白复合物结构的解析和功能验证,发现PAR1的ICL2和ICL3在Gq的结合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对Gi的结合影响较小。ICL2和ICL3在PAR1在G蛋白结合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对开发选择性拮抗PAR1的Gq信号的药物提供了新的设计位点和分子基础。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