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邓宏魁团队首次实现化学小分子诱导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
德国应用化学:发现酶促不对称合成N-取代1,2-氨基醇新方法
手性N-取代1,2-氨基醇是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关键结构单元,也作为手性催化剂、手性配体或手性助剂应用于复杂分子的不对称合成。但是,现有的合成方法存在反应条件比较苛刻、区域/立体选择性较差等不足,开发高效、绿色不对称合成手性N-取代1,2-氨基醇的新方法具有应用价值。近期,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催化与绿色化工研究团队利用亚胺还原酶和苯甲醛裂解酶
Science:“相爱相杀”——天然化学合成家如何同昆虫博弈
不同于动物,植物在面临天敌威胁时,无法主动逃跑来规避危害,因此,在漫长的自然驯化选择中,植物开发出了一套专属的抵御“敌人”的手段—产生次生代谢物,不同类别的化合物能排斥不同种昆虫/吸引昆虫天敌靠近,从而使自身免于大规模昆虫造成的伤害,这也使得植物被人们誉为“天然的化学合成家”。这其中,植物释放的用来趋避非寄主昆虫的化学分子却一直没有被
eLife:揭示蛋白METTL-3和METTL-14可以改变DNA的化学结构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认为有可能阻止由白血病和其他癌症中高度活跃的两种蛋白驱动的DNA变化。这为开发未来的药物开发提供新的靶标。
Nat Commun:广泛中和抗HIV抗体将病毒颗粒固定在受感染细胞的表面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巴斯德研究所、疫苗研究所 (VRI) 和巴黎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将前沿显微镜技术应用于体外病毒培养,发现了抗HIV-1抗体的新功能。他们发现,某些已知能有效靶向HIV-1包膜 (Env) 蛋白的抗体可以阻止受感染的细胞释放病毒颗粒,从而阻止病毒传播。
奥密克戎在塑料表面可存活193.5小时
来自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比大流行早期的原始毒株在塑料和皮肤表面存活的时间要长得多。在对塑料表面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测试后,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和阿尔法、贝塔、伽玛和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存活时间分别为56小时、191.3小时、156.6小时、59.3小时和114小时。然而,对于奥密克戎而言,它可
Science:科学家发现植物抵抗农业重大害虫小叶蝉的化学创新与奥秘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大鹏研究团队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所合作首次揭示了植物如何巧妙组装其特异性代谢产物应对农业重大害虫小叶蝉的非寄主抗性机制。该成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题为“Natural history–guided omics reveals plant defensive che
王志珍/王磊课题组揭示血小板表面Ero1a/PDI电子传递系统调控血小板聚集的分子机制
血小板是数量第二多的血液成分,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感受血管的损伤,在伤口处粘附并聚集,封堵伤口并阻止血液的流失。但是,血小板的过量和异常活化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是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阐明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王辉团队联合化学学院吴丁财团队研发出新型腹壁组织修复材料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王辉主任医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吴丁财教授团队,受腹膜不对称结构的启发,成功开发了一类新型腹壁组织修复材料——“双面神”多孔水凝胶,成功整合抗变形、防粘连和促愈合的特性,有望成为临床无张力软组织修复的一种理想材料。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顶刊 Advanced Materials杂志(影响因子 30.849),中山大学附
光化学触发线粒体双重损伤协同抗肿瘤研究中取得进展
在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中,基于单一模式的治疗方法(如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往往在有限治疗窗口、毒副作用等方面存在问题;探索以时间-空间可控的方式、以对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必不可少的关键性亚细胞目标为靶点的多维度协同损伤策略对于解决抗肿瘤应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以肿瘤细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