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领域最具价值新药研发项目TOP10
全球知名生命科学行业市场咨询公司Evaluate旗下EP Vantage近日发布报告,对生物制药领域最有价值的TOP10新药研发项目进行了分析,以下是每个药物的简答介绍。1、Tirzepatide该药是由礼来开发的一款大分子多肽类药物,具有胃抑制多肽(GIP)受体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双重受体激动剂的功效。GIP和GLP-
【年度盘点】2019年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官宣”批准的24款明星药品/医疗器械产品
2019年12月31日讯 /生物谷BIOON/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主要职责是负责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的注册并实施监督管理。NMPA网站是药品监管信息发布的第一平台,在第一时间提供权威、及时、全面的药品监管和科普信息。生物谷医药版块小编对NMPA网站发布的要闻信息进行了统计:在2019年,截止12月31日,已经有24款“明星”药品/医疗器械产
三版本《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对照 简化药品经营企业开办程序
2019年12月1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这是继发布2019年9月30日(第一版)、10月15日(第二版)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第三版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20日,新版《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草案共七章74条,可通过联网核查
自主研发抗抑郁药!绿叶制药抗抑郁新药LY03005在美国提交新药上市申请(NDA)!
2019年12月27日讯 /生物谷BIOON/ --绿叶制药集团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新化合物LY03005已正式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新药上市申请(NDA)。该药物用于治疗抑郁症,也是绿叶制药在美国申报NDA的第二个中枢神经新药。此次申报基于绿叶制药与美国FDA在EOP2-CMC会议(End-Of-Phase 2-CMC meeting)和PN
天然小分子抗癌持续研发!盘点抗肿瘤天然产物分子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使用小分子药物治疗肿瘤,烷化剂、氟尿嘧啶、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一系列药物相继面市,但由于这些分子大多具有较大的副作用,研究人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包括美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和地区的药物研发人员开始着眼于天然小分子抗癌。例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在1960委托美国农业部(USDA) 的植物学家每年向国家癌症化疗服务中心(
百济神州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准!
2019年12月27日讯 /生物谷BIOON/ --百济神州(BeiGene)是一家处于商业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专注于用于癌症治疗的创新型分子靶向和肿瘤免疫药物的开发和商业化。公司今日宣布抗PD-1抗体药物百泽安®(通用名: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已于12月27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至少经过二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
共建技术平台,助力新药研发 ——昭衍新药与Bio-Techne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12月18日,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昭衍新药”)与Bio-Techne在北京亦庄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昭衍新药-安迪生物联合技术平台揭牌仪式。双方领导出席此次签字仪式,出席的有 Bio-Techne 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裴立文、昭衍新药总经理高大鹏、Genomics亚太区商务总监陈筱潇、昭衍新药商务总监罗希锋、Bio-Techn
我国学者研发新技术可高效杀灭导致“灰指甲”的真菌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青等人研发了一种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新方法,可高效杀灭导致“灰指甲”的真菌。行业知名学术期刊《等离子体科技》日前发表了该成果。“灰指甲”主要是由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感染导致的,虽可采用口服、外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但比较顽固、容易复发。常见二型:①真菌性白甲(浅表性白色甲真菌病) 此型病损局限于甲面一片或其尖端;②甲下真
Kite达成研发新合作 直击CAR-T疗法安全性软肋
今日,Kite再度传来好消息——它与Kiniksa Pharmaceuticals共同宣布,两家公司将达成临床合作,评估一款叫做mavrilimumab的药物与CAR-T疗法Yescarta联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安全性。大家对Yescarta应该已经很熟悉了,这里我们不再赘述。关于mavrilimumab是怎样一款药物,我们做简单的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出新型纳米光敏剂,用于肿瘤的光动力治疗
肿瘤的光动力治疗是光敏剂在肿瘤组织选择性吸收和滞留,在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激发后,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OS),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与传统放化疗治疗肿瘤的方式相比,光动力治疗具有选择性高、不易产生耐药性以及副作用小等特点,在肿瘤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光敏剂主要利用可见光进行激发,其组织穿透性弱,限制了光动力治疗在临床应用的范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