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研究取得进展

  相对于大型动植物和水生微生物,陆生微生物的化学计量学研究相对较少,而在种水平的化学计量学研究更少,原因在于生物量的难于获得。陆生微生物化学计量学特征是否具有典型的地理变异?驱动这些变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哪些?陆生微生物化学计量学特征是否遵循高等植物的“限制性元素稳定学说”?这些科学问题引起了微生物生态学家的关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系统

2021-10-30

“人工淀粉”火爆全网 合成生物学开启 “造物”时代

近期,“人工淀粉”的新闻火爆全网。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经过6年技术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设计人工生物系统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喝西北风”从一句笑谈变成了现实,这一成果被国际学术界认为将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人工合成淀粉火爆全网的背后是合成生物技术的强力支持,可以称得上是合成生物学巨大的进步,也

2021-10-02

Nat Immunol:生物钟引导树突细胞迁移到皮肤淋巴系统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破译免疫反应背后的免疫细胞迁移机制,发现免疫系统的激活是根据一天中的时间来调节的。

2021-10-28

科学家在试管中重构蓝藻完整的生物系统

   近期,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试管中重建了蓝藻完整的生物钟,并实时研究生物钟相关蛋白的节律性与相互作用,揭示昼夜节律的工作机制。该论文发表在《Science》上,题为:Reconstitution of an intact clock reveals mechanisms of circadian t

2021-10-22

活性炭对秸秆厌氧消化系统生物和非生物影响研究获进展

  我国是秸秆大国。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不断发展,仍有大量的秸秆废弃物被就地焚烧、填埋。粗放处理方式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生物质资源浪费。秸秆中蕴含着大量可被转化的生物质(半纤维素、纤维素等),经厌氧消化后可转化为生物天然气,实现秸秆的 “变废为宝”。然而,秸秆厌氧消化系统甲烷产率较低长期以来是制约该技术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因素。近来,一些研究发

2021-10-15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或与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密切相关!

来自大阪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深入分析了肠道微生物组和SLE发生之间的神秘关联。

2021-10-31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开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冠病毒虚拟变异评估和预警系统正式上线发布

随着全球新冠疫控的持续,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在流行过程中持续发生变异,对变异造成的功能影响日渐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发现了包括Alpha、Beta和Delta在内的多种感染力增强的变异毒株,尤其是关键位点积累的氨基酸变异,极大地改变了病毒的免疫学特征,增加了病毒免疫逃逸的风险,可能会降低现有疫苗、抗体、药物等疫情控制方法的保护性,影响核酸

2021-10-23

2022年科突破奖得主揭晓,六名生物学家获得科学突破奖

当地时间2021年9月9日,突破奖基金会及其创始赞助商宣布了第十届年度突破奖的获奖者,奖金总额为1575万美元。六名科学家斩获“生命科学科学突破奖”。

2021-09-10

Environment Int:生命早期暴露于烟草烟雾或会加速机体的生物学衰老

来自庞培法布拉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生物性衰老的加速或与孕期和儿童早期接触烟草烟雾以及室内接触炭黑有关,本文研究中,科学家们首次评估了早年间大量的环境暴露与儿童机体表观遗传年龄之间的关联。

2021-08-31

Communications Biology:生物样品体显微技术研究获进展

Communications Biology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生物成像中心、丹麦奥胡斯大学、中科院中丹学院共同完成的技术创新成果Cellular 3D-r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in human cerebral cortex using automatic serial sections。该

202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