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科学家揭示精神分裂症跨尺度环路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昂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通过融合脑影像和基因组转录组等多组学跨尺度数据,结合机器学习和统计计算方法,围绕纹状体-皮层和皮层-皮层两个脑环路,发展了全新

2023-10-08

剑桥大学科学家发现,抑制消极感受对精神健康有益

传统的心理学观点认为,抑制消极感受对心理健康是有害的,这些感受会留在潜意识中,反弹时造成更大的痛苦[1,2],但这些临床观点与一些神经生物学研究结果不相符,例如,调节右外侧前额叶皮层以抑制刺激性记忆,

2023-10-18

科研人员利用猕猴高维眼动空间解码精神活性药物的效应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具有破坏力的精神疾病,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原因在于无法在病人身上进行各种侵入式的探测。

2023-10-10

《自然·精神卫生》:复旦团队发布首个重度抑郁症的时空分型,可帮助预测疾病走向,指导个性化治疗

本研究利用高质量、大规模的MDD影像队列数据,使用SuStain算法,首次建立了可靠的基于神经病理结构的MDD分型与时空演化轨迹

2023-10-27

Nature子刊:复旦大学郁金泰/程炜团队揭示脑室形态的遗传基础及其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

根据内表型假设,定义为内表型需满足以下标准:1)可遗传;2)与疾病相关;3)独立于个体的临床症状;4)在家庭中内表型和疾病共分离。

2023-10-23

《自然·精神健康》:华山医院团队发现,人格特质影响大脑健康!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郁金泰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团队在《自然·精神健康》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2023-09-06

Nature子刊:人脑中的环状RNA是为神经元身份和神经精神疾病而定制的

总体来说,成瘾相关基因优先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产生circRNA,自闭症相关基因优先在锥体神经元中产生circRNA,而癌症相关基因优先在非神经元细胞中产生circRNA。

2023-09-26

Cell Geno:科学家在理解人类精神分裂症遗传特征上取得重大进展

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到底是哪些突变会对机体患精神分裂症产生因果关系的影响,他们发现,一些基因突变会调节或改变参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基因表达。

2023-09-25

关于精神疾病的研究获进展

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等不同精神疾病的患者往往表现出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表明这些疾病可能存在共有发病机制。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开展,遗传学研究发现,这些精神疾病共享了许多风险基因,表明这

2023-08-07

《柳叶刀·精神病学》:迄今最大规模研究,全面解析治疗成人双相障碍抑郁急性发作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项研究给出了不同类型药物治疗成人双相障碍抑郁急性发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证据汇总,以及综合分析,奥氮平联合氟西汀、喹硫平、奥氮平、鲁拉西酮、卢美哌隆、卡利拉嗪和拉莫三嗪是比安慰剂更加有效且研究证据

20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