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OsPHO1;2磷转运蛋白调控叶片光合速率和水稻产量的作用
研究表明,光合作用的磷限制可通过遗传途径解除或减缓,OsPHO1;2基因可以用于加强作物的育种策略,以获得更高的磷利用效率及光合驱动力。
黄三文院士团队最新Nature论文,敲除两个基因,让番茄更甜,且不影响产量
该研究表明,只需敲除两个基因——SlCDPK27和SlCDPK26,就能让番茄更甜,同时不会牺牲番茄的重量或产量。这项研究阐释了番茄糖分积累背后的遗传机制和分子机制。
玉米籽粒发育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RNA编辑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RNA编辑作为一种RNA转录后加工机制,对于调控基因表达具有重要意义。RNA C-U的编辑是胞嘧啶(C)经过脱氨转变为尿嘧啶(U)的过程。
研究发现大豆籽粒大小和粒重调控的新通路
大豆是植物蛋白和食用油脂的重要来源,在食品工业和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利用我国大豆丰富的遗传资源,挖掘相关调控因子,对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调控大豆耐荫性和产量的关键基因
该研究定位了一个调控大豆株高的主效基因PH13,其编码蛋白与GmCOP1互作来降解STF转录因子,从而促进茎杆伸长。该基因在自然群体中有三种主要单倍型
研究鉴定出控制小麦籽粒数目和大小的TaSPL17基因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穗部性状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增加籽粒同化物的分配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籽粒和其他穗部结构(穗糠)之间遗传关系是决定籽粒同化物分配的重要因素。然而,同化物在小麦籽粒和
研究揭示大豆籽粒性状调控的新机制
大豆含有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子大小和粒重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产量构成的要素之一。然而,人们当前对大豆种子粒重调控机制的认识仍十分有限
研究揭示调控大豆花期和产量的新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团队联合广州大学,揭示了大豆GmEID1蛋白作为连接光信号和生物钟夜间复合物的桥梁,参与调控大豆开花抑制因子
兼顾油料种子作物产量与碳吸收能力:计算生物学公司Evogene获欧盟科研计划120万欧元资助
除了作物,该公司还有多条产品管线及子公司,如推进基于人类微生物组的疗法的 Biomica Ltd.,专注医用大麻的 Canonic Ltd.,开发农业生物制剂的 Lavie Bio Ltd. 和农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