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发现调控大豆耐荫性和产量的关键基因

来源:作科所 2023-11-03 09:22

该研究定位了一个调控大豆株高的主效基因PH13,其编码蛋白与GmCOP1互作来降解STF转录因子,从而促进茎杆伸长。该基因在自然群体中有三种主要单倍型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定位了调控大豆株高的关键基因PH13,揭示了其优异单倍型在高纬度地区品种选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分子机制,明确了PH13及其同源基因在改良大豆株高和耐荫性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该研究为提高大豆耐荫性和产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近年来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逐年攀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提高大豆产能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大豆是典型的光环境敏感型作物,密植和间套作会引起大豆明显的茎杆徒长避荫反应,尤其是在高纬度地区叠加长日照诱导的茎杆伸长效应,更容易引发倒伏和减产。因此,挖掘株高相关的耐荫基因对于培育耐密植高产大豆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图1.PH13 作为调控大豆株高的关键基因在高纬度品种改良中获得广泛利用

该研究定位了一个调控大豆株高的主效基因PH13,其编码蛋白与GmCOP1互作来降解STF转录因子,从而促进茎杆伸长。该基因在自然群体中有三种主要单倍型,其中PH13H3单倍型编码部分功能缺失的PH13蛋白与GmCOP1互作减弱,导致STF蛋白积累从而降低大豆株高。驯化分析发现PH13H3单倍型所占比例由地方品种的1.4%上升至栽培品种的32.7%,尤其是在高纬度地区品种改良过程中被育种家广泛利用。

以中低纬度品种TL1为亲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PH13及其直系同源基因PHP 进行敲除,创建了突变体株系。田间测试表明该突变体在各种植密度下株高均保持恒定且无倒伏出现。在长春密植条件下,与TL1亲本和当地品种相比,该突变体株系产量显著提高;此外在哈尔滨玉米-大豆条带复合种植条件下,该突变体株系展现了极强的抗倒伏性,且其产量与当地高产抗倒伏品种龙垦317、农垦18-842持平,从而为南豆北移提供了新途径。

图2.利用PH13及同源基因PHP培育适合高纬度密植的大豆品种

综上所述,该研究不仅解析了PH13调控大豆株高适应高纬度的分子机制,且创制了具有显著耐荫和增产潜力的突变体,为培育适合高纬度地区密植的高产新品种提供了重要新基因和新材料。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