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干旱对旱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平衡的影响
人们可能以为,气候变化(如对很多旱地所预测的干旱程度的增加)在21世纪可能会打乱碳、氮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些元素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质生产的必要营养成分。 这项研究发现,干旱对全球旱地土壤有机碳和氮的浓度有一个负面影响,但对无机磷的浓度却有一个正面影响。这说明不同养分循环因干旱程度的增加会发生“去耦合”,后者可能会对控制初级生产力等关键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产生一个负面影响。
SBB:生物土壤结皮生态学研究获进展
维管植物和生物土壤结皮的镶嵌式分布是中亚荒漠区地表覆盖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占据了地表40%以上的面积,由于生物土壤结皮的潜在光合能力与维管植物相当,据此推测,结皮发育土壤在干旱区碳循环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室内条件下生物土壤结皮的光合生理测定方面。
Ann Bot:荒漠植物对生态系统养分变化响应规律
在养分增加的条件下,不同类型荒漠植物生长速率均有所提高,而短命植物生长速率增加更为显著。短命植物的根冠比对养分变化响应比一年生长营养期植物更敏感。
北京海淀区将着力建设生态园林科技区
12月12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与北京林业大学签署校地科教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在“十二五”期间,海淀区将着力打造优美生态园林科技区。海淀区代区长隋振江和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分别代表合作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广州开发区变身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12月13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和科学技术部发布消息称,经三部委研究,决定批准广州开发区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这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据介绍,今年10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广州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进行了现场验收,认为园区完成了规划设定的阶段目标和任务,基本条件和主要指标达到了国家《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要求。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所副所长韩斌
Ecol Eng:刘贵华等滇池自然生态修复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杂志Ecological Engineering刊登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刘贵华研究员等的最新研究成果“Using sediment seed banks and historical vegetation change data to develop restoration criteria for a eutrophic lake in China。
PNAS:植生生态所研究人员植物抗病与发育调控研究获重要进展
植物抗病性往往以发育抑制作为代价,但相关的调控机制不清楚。为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与美国的课题组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合作,在抗病与发育激素的交互作用的机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其研究成果于4月23日以加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Plus)。 茉莉酸是一种植物激素,参与调控植物的免疫(抗病)反应,可以抑制植物的生长。
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实验楼项目开工奠基
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实验楼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振声,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薛勇彪、党委书记宋秋生,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韩一波,沧州市科技局领导,南皮县委书记贝军、县长张金江、副县长郑义森等出席仪式。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资产部门及南皮站工作人员、南皮县各有关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代表参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