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虫揭示了演化的可预测过程
通过将竹节虫从它们最喜欢的植物宿主移植到替代宿主并观察其基因组会发生什么情况,研究人员已经确定,进化的某些方面既能预测也可重复。Víctor Soria-Carrasco及其同事对Timema cristinae竹节虫进行了研究,这种竹节虫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已经演变出了2种生态型——或物种的不同变体。
美国移动医疗的演化:App的软化和硬化
在移动医疗的策源地——美国,在医改政策和现代科技的双重驱动下,移动医疗出现了明显的演化趋势,智能手机上的App应用表现出“软化”和“硬化”两种明显趋势。
科学家揭示节肢动物多样性演化诱因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一直困扰着学术界。5月2日,《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讯》)发表了我校地质学系刘建妮教授、法国里昂大学Vannier博士等人关于节肢动物多样性演化诱因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认为:消化腺的出现极有可能是节肢动物多样性分异及大量辐射演化的诱因。
具有混合特征的头颅阐释了人类的演化
研究人员分析了从一个单一的挖掘遗址找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批古人类物种化石,它们可为尼安德特人的起源和演化提供线索。他们在这些化石中确认了源自尼安德特人的特征以及与更为原始的人类有关的特征。这一“镶嵌模
PLoS One等杂志:揭示啮齿类动物演化历史的相关研究中取得的系列成果
长期以来,在生物演化研究领域,化石和现生物种的研究常各为阵营,形成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从而割裂了物种“进化”的自然历史。将化石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演替序列结合现生种的分子系统学、分化时间以及历史生物地理学进行整合推断,无疑将更科学并完整地重现相关类群的演化历史。
MPE:昆明动物研究所在鼹鼠系统演化取得研究进展
中国是世界上鼹科(Talpidae)哺乳动物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尤其是中国西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极高的物种多样性,然而我们对该类群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在蒋学龙研究员的带领下,昆明动物所兽类生态与进化学科组与日本宫崎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合作对鼹科鼹族(Talpini)的演化进行了研究。
PLoS ONE:马先蒿属系统演化研究获新进展
马先蒿属(Pedicularis)全球有600多种,是列当科中最大的属,其中有2/3以上的种类集中分布于喜马拉雅—横断山区,该地区是其物种多样化中心和特有中心之一。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特有的斗叶组(Sect. Cyathophora)仅有7个种(其中1个种存疑),却拥有马先蒿属全部四种基本花冠类型,它是研究马先蒿属花冠演化和物种形成的模式类群。
J Zool Syst Evol Res:裂腹鱼属鱼类在云贵高原的演化过程
裂腹鱼属为特产于亚洲高原地区的一类鲤科鱼类。所谓“裂腹鱼”因其腹部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一排较大的排列整齐的鳞片(臀鳞),两排鳞片之间有一条明显的裂缝,初看起来象是肚子裂开一样,故名裂腹鱼。裂腹鱼类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特有鱼类,它们是随着青藏高原的形成而出现的,裂腹鱼的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
New Phytologist:喜马拉雅红豆杉的物种形成和居群演化机制探讨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以来地球上最重大的地质历史事件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的气候和环境,进而对该地区生物类群的起源与演化产生了极大影响。更新世以来冰期和间冰期的反复作用,进一步影响到该地区物种的分化、迁移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