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毛菊属植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研究取得进展
生物如何适应极端环境是进化生物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相比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常常具有低温、低氧、土壤贫瘠和紫外线辐射强等极端环境。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研究植物对高海拔环境适应与进化的天然实验室。青藏高原地区孕育着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包含许多极具特色的高山植物类群,其中风毛菊属是该地区高山植物代表性类群之一。风毛菊属隶属菊科,拥有超
武汉植物园研究人员发表凤仙花属植物三新种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人员在四川西部发现并命名了凤仙花属植物一新种:长芒凤仙花Impatiens longiaristata S. Peng, G. W. Hu & Q. F. Wang(图1),并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命名了在湖南西部发现的两种凤仙花属植物新种,龙山凤仙花Impatiens longshanensis Y. Y. Cong
睡莲属植物细胞器RNA转录后加工研究取得进展
植物细胞中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基因组,即核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后两者常被称为细胞器基因组。RNA转录后加工,内含子剪接、RNA编辑、5’和3’端成熟等在植物细胞器基因组的基因表达和调控中很常见。植物细胞器RNA编辑已有报道,包括无油樟(Amborella trichopoda)及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的细胞器RN
研究发现并命名人口腔来源二氧化碳噬纤维属新菌种
近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张翼飞研究团队从慢性牙周炎患者重度病变位点的龈下菌斑中分离出两株细菌,经鉴定为二氧化碳噬纤维属的新物种,并命名为牙周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apnocytophaga periodontitidis)。研究人员对分离株进行了完整的多相分类研究,日前该新物种的发现和命名已得到专业认可,相关研究
大戟属质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大戟属(Euphorbia)隶属于大戟科,为植物界最大的属之一,包含约2000种,生境类型多样。大戟属的形态特征高度趋同(非同源相似),是系统分类研究最困难的类群之一。1753年植物学家林奈建立该属以来,大戟属的“拆分”或“合并”处于争论中。近些年,分子系统学研究支持“合并”,即广义的大戟属,包含四个亚属:乳浆大戟亚属(subg. Esula)、
Science Advances:研究揭示生物力学特征参与袖蝶属蝴蝶局部适应与物种形成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张蔚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朱健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上合作发表了题为“A widely diverged locus among Heliconius butterflies m
东非高山特有千里木属植物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学研究获进展
千里木属(Dendrosenecio)隶属菊科(Asteraceae),包括11个物种和5个亚种,特有分布于东非高山地区,为世界著名的高山植物类群之一,也是研究高山植物辐射分化及适应性进化的理想材料。长期以来,虽然学界高度关注这一类群,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分子标记来揭示其属内系统发育关系,该类群的分类处理以及其辐射进化模式问题未能得到很好
亚洲芒苞草属和非洲黑炭木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比较与系统定位研究取得进展
翡若翠科(Velloziaceae)由5属约250个物种组成的单子叶植物科,在非洲、马达加斯加、阿拉伯半岛、中国和南美洲间断分布。该科植物多为耐旱的复苏植物,花的特征较为相似,而叶形、植株大小和生活型等形态特征又具变异,因而该科植物的分类比较困难,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对采自我国横断山
研究揭示全球松属植物的时空进化历史及机制
物种多样性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加,呈现的纬度多样性梯度是普遍的生物分布式样。然而,在北半球松柏类的大部分物种分布于中纬度山地。形成该独特分布的机制是什么?分布于中纬度的物种与高纬度和低纬度的物种相比,谁的起源更古老?中纬度山地是松柏类植物的“进化博物馆”(evolutionary museum)还是“进化摇篮”(evolutionary cradl
多年生禾本科芒属南荻基因组序列草图绘制完成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韩斌课题组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及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桑涛课题组长期合作,完成了多年生禾本科芒属南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绘制。相关研究成果以Chromosome-scale assembly and analysis of biomass crop Miscanthus lutario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