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Neurosci:研究人员发现治疗精神分裂症新的药靶
2012年8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西奈山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可能已经发现为什么某些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是有效的,而对一些病人是无效的原因。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该项研究将为开发一类以帮助治疗这种毁灭性的精神疾病的新的药物铺平道路。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一深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扰,其中30%的患者对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法无响应。
Biological Psych:精神分裂症风险基因和大麻依赖风险相关
2012年10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Biological 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研究者揭示了基因NRG1或涉及对大麻依赖的风险。基因NRG1编码ErbB4受体,该受体是突触发育和功能维持的重要蛋白质。 研究者对大麻依赖的敏感基因进行了调查分析,正如研究者以前揭示的这些敏感性基因具有较强的遗传组分。
Mol Psychi:精神分裂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的验证需要勇气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复杂的精神疾病,以思维障碍为主要临床相,伴有感知觉、情感和意志行为方面的异常以及认知功能的损害,表现为幻觉、妄想、情感失调、意志缺乏等。该病多起病于青年时期,全球人群终身患病率高达1%,但病因至今未完全明朗。由于精神分裂症遗传率很高(80%),解析其遗传易感性一直是该病的研究热点。
美国研究称精神分裂症多源于基因突变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报告说,精神分裂症并不是一种纯粹的遗传性疾病,有一半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因源于自身基因突变,而不是遗传。 在研究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直系亲属和健康人的基因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报告刊登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负责这项研究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玛丽亚·卡拉伊戈在15年前就发现,有一种非常罕见的基因突变可导致精神分裂症。
The Stanley Family Foundation资助2100万美元Heptares研究阿尔兹海默症和精神分裂症
2013年6月30日讯 /生物谷BIOON/ --著名的The Stanley Family Foundation基金向英国的Heptares公司投资2100万美元以支持其对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和精神分裂症的新疗法的开发。Heptares公司希望展开其对一种M1毒蕈碱受体拮抗剂的研发。
Nature:基因KCTD13和孤独症、精神分裂症以及肥胖症直接相关
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者可以将一系列人类基因移植入斑马鱼体内,用来识别幼年斑马鱼头部尺寸的效应基因在斑马鱼体内的表达情况。(Credit: Christelle Golzio, Duke Center for Human Disease Modeling and Duke 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 一条斑马鱼能够告诉我们人类的大脑如何发育吗?近日...
Psychiatry Res:体重较高的新生儿患精神分裂症风险高
目前,一项发表在Psychiatry Res杂志上的研究"An association between high birth weight and schizophrenia in a Finnish schizophrenia family study sample"指出,与出生体重正常的新生儿相比,出生体重较高(HBW)的新生儿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增加2倍。
Psychiatry Res:精神分裂症者过度吸烟 自杀风险增高
目前,一项最新发表在Psychiatry Research杂志上的研究"Cigarette smoking in out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in Taiwan: Relationships to socio-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指出,与不吸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
Plant Cell:玉米减数分裂研究取得新进展
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是如何相互识别在植物的研究工作相对发表文章较少。虽然功能上是保守的,但不同物种的同源染色体配对起始及机制可能不同。 韩方普实验室长期从事植物减数分裂及着丝粒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该研究组以玉米减数分裂突变体及含有双着丝粒染色体的植株为材料,发现着丝粒配对先于端粒的bouquet并在同源染色体配对其重要作用。同源染色体配对起重要作用的是着丝粒的活性而不是着丝粒的特异序列。
Journal of Cell Science:植物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重组机制研究新进展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重组不仅是遗传多样性形成所必需的,而且重组形成的交叉,也是同源染色体分别受两极纺锤丝牵引稳定排列在赤道板上,最终正确分离所必需的。研究表明,两个不同途径导致两种不同类型交叉的形成,一是对干涉敏感的交叉,也称I型交叉;另一是对干涉不敏感的交叉,也称II型交叉。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这两种交叉同时存在,两种类型交叉所占比例因物种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