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开发出生物型核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

这一探针为诊断早期纤维化病灶提供了更精准的手段,并在相关疾病的预后评估和复发监测方面展现出临床应用潜力。

2025-04-03

Nat Med | 赵世华等团队合作使用人工智能支持的心脏磁共振成像筛查和诊断心血管疾病

该研究开发和验证了一种用于自动、计算机化CMR解释和诊断的深度学习方法,该方法由模仿临床工作流程的两阶段范式组成。

2024-05-18

Cell:你的心脏是左派还是右派?心脏血管的"左右抉择"

研究团队利用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百万退伍军人计划(Million Veteran Program)数据库,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冠状动脉解剖基因组研究(GWAS)。

2025-03-13

香港大学吴学奎团队开发只有0.05特斯拉全身磁共振成像仪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价格合理、简单、计算能力强的全身0.05 T MRI扫描仪,解决了MRI可及性有限的挑战。

2024-05-11

Cancer Cell丨王嫣然/宫剑等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手术前核磁共振分子亚型诊断方法助力髓母细胞瘤精准医疗

作者开发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和术前MRI图像的人工智能诊断流程,用于非侵入性预测髓母细胞瘤的分子亚型。

2024-07-05

JACC:飞机噪音“扭曲”心脏!首个成像结果显示,飞机噪音暴露水平越高,心脏结构和功能越差

本研究首次基于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MR)的结果,探讨飞机噪音暴露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025-02-21

Science:心脏发育暗藏的"生物光缆"如何颠覆医学认知?

这项研究揭示了胚胎心脏中一个令人惊叹的微观世界:心肌细胞伸出比头发丝细千倍的管状结构,穿越心胶质的汪洋,直接与心内膜细胞建立物理连接。

2025-03-19

心脏的“形状”也有讲究?Nat Commun:遗传学研究或能将心脏形状与机体心血管疾病风险联系起来

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进行一项新型跨国研究发现,受遗传因素影响的人类心脏的形状或能作为人类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2024-12-02

Nat Commun:哈尔滨医科大学蔡本志等团队合作利用新生心脏组织衍生的细胞外囊泡进行心脏修复

研究发现新生小鼠心尖切除手术后的心脏组织内的血管外囊泡(AR-Neo-EVs)比新生小鼠心脏组织内的血管外囊泡(Neo-EVs)具有更强的促增殖,抗凋亡和促血管生成的活性。

2025-04-01

Science:我国科学家开发出低成本的超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让高端影像普及不再是梦

Zhao团队开发的全身核磁共振成像仪使用的是无氦0.05T磁铁,所需功率仅为1800瓦,与吹风机相当,这意味着它可以使用标准插座。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无线电屏蔽。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