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法兰克福大学:乳酸脱氢酶B对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代谢的调节
肿瘤微环境中的葡萄糖代谢是肿瘤生长的基本标志,对其进行干预仍然是抗肿瘤治疗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肿瘤衍生因子如microRNAs(MiRs)是否调节基质细胞,特别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葡萄糖代谢,以劫持它们以获得营养支持,目前仍不清楚。作者的发现证实了LDHB在巨噬细胞中的重要作用,并建立了肿瘤来源的miR-375作为乳腺癌巨噬细胞代谢的一种新的调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徐臣杰课题组首创冷冻微针,实现活细胞的负载与递送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徐臣杰教授课题组,首创出能够负载活细胞的微针——冷冻微针。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文章标题为“Cryomicroneedles for Transdermal Cell Delivery”,第一作者为常皓博士。细胞治疗是一种通过将活细胞传递到体内实现治疗效果的
Cell Rep:免疫检查点阻断剂或能重编程肥胖相关乳腺癌患者机体的系统性免疫蓝图和肿瘤微环境!
2021年6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目前已经能够改善一部分癌症患者的治疗结局,但其面临的一个主要限制就是大部分患者都不会产生反应,这部分归咎于患者机体出现的免疫抑制;而肥胖似乎是改善某些癌症患者机体免疫检查点疗法的关键,但其对乳腺癌的影响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题为“Im
研究揭示绿僵菌附着胞形成时胞内脂滴微自噬的调控途径
Autopha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成树研究组完成的研究论文Activation of microlipophagy during early infection of insect hosts by Metarhizium robertsii。该研究揭示昆虫病原真菌绿僵菌通过微自噬途径调控附着胞脂滴降解,
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外泌体研究进展
近几十年来,细胞外小泡(EVs)作为细胞间通讯的主要媒介,参与了多种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它们几乎由所有类型的细胞分泌,并携带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脂质和核酸,这些物质可以从宿主细胞传递给受体细胞,从而引发受体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变化。新近研究表明,EVS在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中起重要作用。来源于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EV介导近端
Neoplasia:组织微环境中的分子改变或会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
2021年6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尽管科学家们对驱动结直肠癌发生所需的基因突变了解地很多,但对肿瘤发生的组织特异性选择性微环境的描述仍然较少;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是美国第四大最常诊断的癌症类型,预计2021年将会有15万人罹患此类癌症,每年结直肠癌在美国都会引发大约5.3万人死亡,这就使得其成为了引发美国癌症患者死亡的
一种创新的NRF2纳米调节剂诱导肺癌铁死亡并诱导免疫刺激的肿瘤微环境
一种纳米药物同时靶向肿瘤微环境和癌细胞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报道。在此,作者报道了零价铁纳米颗粒(ZVI-NP)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和抗癌免疫的双重特性。这种双功能纳米药物建立了协同诱导铁链癌细胞死亡和重新编程免疫抑制微环境的有效策略,这突显了ZVI-NP作为一种先进的综合抗癌策略的潜力。图片来源:doi:10.7150/thno.57803零价铁纳米颗粒(
单针接种14天后对所有症状总体保护效力为68.83%!康希诺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能否弯道超车 成为抗疫“尖刀斗士”?
尽管目前新冠疫情仍然呈现全球流行、局部反弹的局面。但随着新冠疫苗在全球陆续投入使用,这场扑灭疫情的防控战终于迎来胜利曙光。据新浪医药统计,截至上月中旬,全球已上市的新冠疫苗共有3类9种,这些疫苗的研发机构分别为:mRNA疫苗:辉瑞、Moderna腺病毒载体疫苗:俄罗斯卫星V、阿斯利康/牛津、强生、康希诺灭活疫苗:科兴、国药
中国首个自主创新微球制剂上市
绿叶制药集团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抗精神分裂症新药——瑞欣妥〔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正式在华上市。瑞欣妥?是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开展全球注册的创新微球制剂,同时也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为患者带来显着临床获益。因明显的治疗优势,瑞欣妥?于2019年12月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并于2021年1月12日获得上市批准,
Cell Rep: 肠道微环境如何影响伤寒毒素的消炎作用?
此前研究发现,在沙门氏菌感染期间,细菌内部的伤寒毒素会在宿主细胞中引起DNA损伤,从而导致DNA损伤反应(DDR)的激活。此外,这些毒素主要由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而后者在炎症性肠病(IBD)和结肠直肠癌(CRC)患者的微生物组中丰度极高。尽管如此,目前我们对其在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仍然不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