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我国科学家提出DNA信息存储阴阳双编码新方法
DNA存储是由DNA高通量合成与测序技术催生的信息与生物相融合的新领域,通过DNA分子的碱基序列直接编码数字信息,由高通量合成技术合成序列进行信息写入,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实现信息的读取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利用电生理信息在线监测植物胞内水分代谢
该课题组及合作团队成功开发了基于电生理信息的检测植物叶片保水能力及输导能力、抗盐能力以及抗逆品种筛选方法。
eLife:发现飞蝗群聚信息素通过“催促”模式诱发雌虫性成熟和产卵的同步效应
群居动物常常表现出高度的繁殖同步性,即群体中的个体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殖周期。同步的性成熟和生殖周期有利于群体的维持和集体迁徙。同步繁育可极大提高动物群体内个体交配成功率和后代存活率,降低个体被捕食风险,增强群体动物的环境适应力,是动物群体行为的核心生物学特征之一。然而,生殖同步性在动物群体内如何产生这一问题却长期困扰动物学界。目前,有
Science:王立平团队等发现大脑序列信息编码的“降维”策略
无论语言沟通、执行动作还是情景记忆,本质上都涉及大脑对时序信息的表征(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序列信息编码被认为是人类语言句法结构的前提,对机器学习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但对其编码机制人们却知之甚少。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立平团队、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闵斌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唐世明
研究人员突破DNA信息存储技术关键性障碍
信息时代的数据生成爆发式增长,速度超过了当前存储技术的承载力。DNA存储因其密度高、易复制、稳定和耐久的特性,成为非常具有潜力的信息存储问题解决方案。目前的科学研究在新的编码算法、自动化、保存和测序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但DNA信息存储投入实际使用仍存在很多挑战,最关键的障碍在于DNA写入通量问题。数据写入DNA链最少需要达到每秒千字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NA组学团队开发PolⅢ转录的非编码RNA功能网络信息库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NA组学团队杨建华教授等开发了Pol3Base数据和信息库,系统鉴定RNA聚合酶III(PolⅢ)转录的非编码RNA(P3RNA),全面解析P3RNA的互作组、表达、进化、表观转录组、疾病变异及调控网络。Pol3Base 网站整合了由不同转录因子调控的数千个 RNA 聚合酶 III 转录的 ncRNAs 转录组数据。Pol3Base 的
Cell Reports:自身运动信息时间同步性对空间航向感知影响的研究中获进展
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题为《光流和前庭输入对空间航向感知的时间同步性效应》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员顾勇研究组完成。研究发现,相比于同步的视觉与内耳前庭刺激,当视觉刺激提前于前庭刺激约250-500毫秒出现时
Cell:发布全球城市微生物组图谱,你的住所信息可能就藏在鞋子上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附着在人类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也在交通轨道的通行中频繁的交换,甚至稳定存在,慢慢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些微生物可能具有像COVID-19类似的潜在未知致病性,也有一些微生物与抗微生物药的耐药性相关,还有一些微生物可能具有特定于城市的特征,这些信息的挖掘和发现对于人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使得,绘制我们生存所依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