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C: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团队发现预测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液体活检标志物!
这项研究为T1期ESCC患者LNM的微创或无创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志物——miR-20b-5p,为T1期ESCC患者选择治疗策略和预测预后情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考。
《自然》子刊:中国医学科学院团队发现胃癌发病新机制!
这项研究成果发现了METTL3的一种全新的功能,定位在胞质中的METTL3通过与PABPC1结合促进一系列促癌基因的表达,从而以m6A非依赖的方式推动胃癌的进展。
《JAMA·肿瘤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王志杰团队,在晚期肺癌精准治疗上取得重大突破
病理诊断与分子分型是肿瘤精准诊疗的基石,依据不同病理类型和分子分型采用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是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
斯微生物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
基于自身的技术平台,斯微生物同步开展了多个治疗领域的应用(肿瘤免疫学,传染性疾病等)和二十余条产品管线的开发。斯微生物自主研发的新冠 mRNA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I期临床试验日前入组完毕。
QFR技术大型RCT研究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FAVOR III China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和乔树宾教授共同牵头,由阜外医院、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单位共同完成。
《科学》子刊:中国医学科学院团队破解肠癌“排斥”T细胞之谜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一直都备受医学界的追捧。在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是被颁给了两位免疫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 。可是,临床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治疗有效率仅为15%。造成这种疗效异质性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于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不同,尤其是CD8+T细胞的浸润。CD8+T细胞在结直肠肿瘤中的
Microbiology Spectrum: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生物毒素团队揭示黄曲霉Fus3-MAPK信号路径调控黄曲霉生长及毒素合成新机制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减少粮食产后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等同于粮食增产。霉菌及毒素污染是导致粮食品质劣变,造成粮食产后损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粮食安全。黄曲霉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腐生丝状真菌,其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 (AFB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具毒性、最具致癌性的天然化合物,毒素通过污染粮食、饲料等进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