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O Rep:科学家识别出人类炎性肠病的可能性诱因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4-01-18 11:24
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肠道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炎性肠病的诱因,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为开发新型治疗性策略提供新的研究起点。
诸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等人类慢性炎性肠病的发病原因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目前针对患者的疗法旨在减缓其机体让人痛苦的疾病症状,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EMBO Reports上题为“Defects in microvillus crosslinking sensitize to coliti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肠道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炎性肠病的诱因,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为开发新型治疗性策略提供新的研究起点。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阐明了肠道上皮细胞中的刷状缘(brush border,上皮细胞贴膜上的微绒毛条纹)中发生的某些改变或许与机体炎性肠病的发生直接相关;这种刷状缘结构由肠道上皮细胞(肠道最外层的细胞)表面较为密集的手指状突起(微绒毛)所组成,这种微绒毛能通过蛋白复合体(IMAC,intermicrovillar adhesion complex,微绒毛间粘附复合体)彼此相互连接,这种蛋白复合体负责刷状缘的组织结构。
科学家识别出人类炎性肠病的可能性诱因。
图片来源:EMBO Reports (2023). DOI:10.15252/embr.202357084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们已经知道,来自IMAC的特定蛋白(CDHR5)在炎性长柄患者机体中的水平会减少,为了研究此前未知的关联,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体中CDHR5缺失的小鼠模型,利用电子显微镜进行研究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小鼠机体刷状缘中的微绒毛会变短,就好像未梳理的头发一样完全没有组织结构。研究者Bernadette Modl博士说道,然而,仅凭这一点并不会导致有害细菌的侵袭和肠道感染的发展,在实验过程中,炎性肠病仅会为肠道上皮细胞上的保护性粘膜层变得具有可渗透性时才会发生。
IMAC蛋白的减少或缺失以及刷状缘的相关组织缺陷,加上粘膜层的渗透性,已经被证明是诱发慢性炎性肠病的可能诱因;因此,促进肠道上皮细胞中IMAC蛋白产生的活性物质或许就代表了开发炎性肠病因果疗法(causal therapy)的一种可能性起点。当前的研究结果或许也能解释不健康的高脂肪食物与炎性肠病发生之间的关联,因为这种饮食已经被证明会让肠道上皮细胞中刷状边界中的粘膜层变得更具渗透性,这对于机体中CDHR5产生水平较低家族史的个体而言尤为重要。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提供了实验性的整局表明,微绒毛交联缺陷与粘膜层通透性增加的组合或许会促进机体对炎性肠病变得更加敏感。(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Bernadette Mödl,Monira Awad, Daniela Zwolanek, et al. Defects in microvillus crosslinking sensitize to coliti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EMBO Reports (2023). DOI:10.15252/embr.202357084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