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有机-金属化体对核酸四链体-双链化体的选择性结合和溶液结构

核酸二级结构的形成对其在体内的生物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四链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核酸二级结构已被发现存在于基因中具有重要功能的特定区域。G-四链体的折叠和展开影响着基因表达、基因组稳定性和端粒酶活性。含有互补碱基对的富鸟嘌呤寡核苷酸序列可以形成四链体-双链杂化体(QDHs)。在脑组织和肿瘤相关基因中发现了高频率的可形成QDH的序列。G-四链体的折叠和展开的

2021-08-14

PNAS:药物5-氮胞苷或有望治疗小儿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来自瑞典林雪平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很大一部分小儿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肿瘤抑制性基因TET2处于沉默状态;该基因能被当前一种名为5-氮杂胞苷的药物疗法再度激活,相关研究结果表明,5-氮杂胞苷或能作为治疗小儿ALL的一种新型靶向性疗法。

2021-08-28

“双酶担载的纳米化凝胶模拟过氧化物酶体用于肿瘤化学动力/光动力学治疗”取得最新进展

  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以“Peroxisome inspired hybrid enzyme nanogels for chemodynamic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为题,在线报道了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永生教授、牛德超副教授研究团队和同济大学化学科

2021-09-08

Redox Biology:亲电性硝基脂肪酸抑制银屑病样皮炎:抑制STAT3是其作用机制

2021年5月10日讯/生物谷BIOON/---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在Redox Bio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lectrophilicnitro-fatty acids suppress psoriasiform dermatitis: STAT3 inhibition as acontributory mechanism” 亲电性硝基脂肪酸抑制银屑病样皮炎:抑

2021-05-11

研究揭示蛋白质亚硝基化修饰调控造血干细胞再生新机制

  暨南大学衰老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鞠振宇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畅研究组合作研究,揭示了蛋白质亚硝基化修饰对自我更新时期的造血干细胞蛋白稳态及存活新的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细胞报告》上。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分化成多种

2021-04-07

新颖免疫抑制活性二萜研究取得进展

结构新颖、活性多样的天然产物是发掘小分子药物先导化合物的不竭源泉,但复杂天然产物的构型确证难及含量过低的问题,成了其向新颖先导化合物不断推进的主要问题。唇形科(Lamiaceae)香茶菜属(Isodon)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类群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肿瘤等功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要类群植物化学及功能研究团队研究员普诺·白玛丹增课题组长期

2021-03-21

非典型的转亚硝基化级联反应导致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突触丢失

2020年12月8日讯/生物谷BIOON/---阿尔茨海默病影响了全球约5000万人。在一项新的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大脑中一个以前不为人知的导致突触破坏的生化级联反应,其中突触是负责记忆和认知的神经细胞之间建立的连接。这些研究结果为发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

2020-12-08

研究揭示亚硝基化修饰调控哺乳动物蛋白质合成的速度与精确性

 6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小龙研究组、王恩多研究组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畅研究组合作的研究成果"Nitrosative stress inhibits aminoacylation and editing acti

2020-06-05

两篇NEJM表明瑞卢戈利更有效治疗晚期前列癌,恩鲁胺可提高非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2020年6月5日讯/生物谷BIOON/---根据两项新的研究,对于晚期前列腺癌男性患者而言,相比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亮丙瑞林(leuprolide),口服GnRH拮抗剂瑞卢戈利(relugolix)可维持睾酮抑制,而在非转移性的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相比于安慰剂,恩杂鲁胺(enzalutamide)与生存率提高有关。这两项研究的结果均发表在

2020-06-05

Science:宿主细胞利用芳烃受体侦查细菌群体感应信号

2019年12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细菌感染不会自动导致疾病;许多细菌只有在大量出现时才变得危险。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宿主细胞具有一种受体,它不能识别细菌本身,但可以侦察细菌之间的通讯。当有大量细菌存在时,宿主就会使用这种受体来记录它们分泌的称为毒力因子的致病性物质。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

201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