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科学家们在EB病毒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

  1. EB病毒
  2. 免疫系统
  3. 核衣壳
  4. 癌症
  5. 自噬

来源:本站原创 2020-08-25 08:33

本文中,小编盘点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近期科学家们在EB病毒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图片来源:Li, Z., et al. Cell Res (2020). doi:10.1038/s41422-020-0363-0【1】Cell Res:突破!中国科学家揭开首个EB病毒核衣壳的原子结构doi:10.1038/s41422-020-0363-0近

本文中,小编盘点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近期科学家们在EB病毒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

图片来源:Li, Z., et al. Cell Res (2020). doi:10.1038/s41422-020-0363-0

【1】Cell Res:突破!中国科学家揭开首个EB病毒核衣壳的原子结构

doi:10.1038/s41422-020-0363-0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中山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联合研究解析了EB病毒(EBV)核衣壳的首个完整原子模型。与其它疱疹病毒一样,作为γ-疱疹病毒亚科的成员,EBV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即外层脂质双层膜、内核衣壳和中间膜结构,核衣壳的组装是感染性病毒颗粒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因此,揭示EBV核衣壳组装的机制或有望帮助设计新型的抗病毒药物。

作为首个发现的肿瘤病毒,EBV是一种最重要的人类疱疹病毒,其能感染全球超过90%的人群,而且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和鼻咽癌等;相比EBV的医学重要性,对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样本制备困难的阻碍,这远远落后于其它人类疱疹病毒的研究,比如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疹病毒(HSV)和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

【2】Nature:为何靶向作用EB病毒的免疫细胞会“嗅探”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大脑?

doi:10.1038/s41586-019-1895-7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已故阿尔兹海默病症患者的大脑和阿尔兹海默病症患者的脑脊液中发现了无法摆脱病毒的免疫细胞。研究者不仅发现了高水平的免疫细胞,而且还发现,这些数量惊人的T细胞能被用来“瞄准”EB病毒的特征。

目前并没有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EB病毒和阿尔兹海默病存在关联,但好消息是,由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比家庭宠物更为普遍,当我们5岁时其会感染大约50%的人群,一生中,十分之九的人群都会感染该病毒,通常其会静悄悄地隐藏在机体中,包括大脑,EB病毒通常并不会表现出症状,而最常见的就是会诱发单核细胞增多症。

【3】Nat Microbiol:为什么某些EB病毒会引起癌症?

doi:10.1038/s41564-019-0546-y

EB病毒(EBV)非常广泛。世界上90%以上的人口受到感染,后果各不相同。虽然这种感染通常不会感染人类,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会导致腺热或各种癌症。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发现了为什么不同的病毒株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病程。

超过90%的人在一生中感染了EB病毒,但感染通常不会被发现。然而,这种病毒也能引起疾病--具有地区差异:腺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发生在欧洲和北美,通常影响青少年或年轻人。在赤道非洲,伯基特淋巴瘤与EBV感染有关。在台湾、中国南部和东南亚,这种病毒经常导致鼻咽癌、鼻咽癌和喉癌。这是这些国家年轻人中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

【4】Immunity:EB病毒疫苗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doi:10.1016/j.immuni.2019.03.010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Immunit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由EB病毒(EBV,Epstein-Barr virus,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所诱发的多种抗体阻断细胞感染的分子机制,EB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其会引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与特定癌症发生有关,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新型的候选疫苗,其或能在动物体内诱导潜在的EB病毒抗体反应,从而阻断细胞感染和癌症的发生。

目前并没有针对EB病毒的获批疫苗,这种病毒与特定的上皮细胞癌发生有关,比如鼻咽癌和胃癌等,同时还与伯基特和霍奇金淋巴瘤发生有关,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万例与EB病毒相关的癌症发生,14万名患者因此而死亡。研究者Jeffrey I. Cohen表示,此前研究中我们希望能开发出重点针对病毒表面蛋白gp350的EB病毒疫苗,病毒能利用gp350来进入宿主细胞,然而EB病毒并不仅仅感染B细胞,其还会感染位于口腔和咽喉上部的上皮细胞,当接触EB病毒感染者的唾液时这些细胞就会被感染;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向通过研究阐明如何促进病毒中和性抗体的产生,而不只是研究病毒表面的gp350蛋白,研究者表示,针对病毒蛋白gH/gL复合体的抗体或许在抑制EB病毒与上皮细胞融合上扮演着关键角色。

【5】Autophagy:研究发现EB病毒通过调控细胞自噬躲避免疫监视新机制

doi:10.1080/15548627.2018.1536530

之前有报道在体外实验中发现EB病毒能够损伤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的分化过程,并降低细胞存活能力。来自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Autopha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进展又增加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他们发现上述现象与自噬,ROS水平下降和线粒体生成能力的下降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细胞自噬和ROS在细胞内存在很强的关联性,但这两者都各自被报道能够被CSF2/GM-CSF所诱导,CSF2-IL4-驱动的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过程需要自噬和ROS。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EB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后启动了一个反馈回路,通过抑制细胞自噬,降低ROS水平,而ROS水平的下降又会对自噬产生负向调控。从机制上来说,自噬的减弱与RAB7和ATG5表达水平的下调以及STAT3的激活有关,导致SQSTM1/p62的积累。SQSTM1/p62的积累会激活SQSTM1-KEAP1-NFE2L2信号轴并上调抗氧化应答,降低ROS水平进一步抑制细胞自噬。

图片来源: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6】Nat Genet:揭示EBV通过重编程宿主表观遗传景观促进胃癌新机制

doi:10.1038/s41588-020-0665-7

胃癌是全球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作为最常见的人类病毒之一,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 也称为EB病毒, EBV)与大约8~10%的胃癌有关。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千叶大学、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和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EBV相关胃癌的新模式,即EBV病毒基因组直接改变宿主的表观遗传景观,促进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参与正常细胞生长的基因,发生突变后可变为致癌基因)的激活和肿瘤发生。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期刊上。

人类基因组是人类遗传信息的完整集合,表观基因组描述了对基因组的修饰,这些修饰决定了基因在需要的时候和地点是开启还是关闭。与遗传信息不同的是,表观基因组是动态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是动态的;某些外界刺激会引起DNA的异常修饰,进而破坏正常的基因表达,导致癌症的发生。

【7】PLoS Pathogen:免疫系统如何抵抗EBV感染?

doi:10.1371/journal.ppat.1007748

近日,发表在PLoS Pathogen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CD8 + T细胞上的PD-1分子在控制Epstein-Barr病毒感染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该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未来的疫苗接种和免疫治疗研究中监测PD-1信号可能会预测患者的预后效果。

Epstein-Barr病毒是世界上最普遍存在的人类病原体之一,持续感染超过90%的成年人群。它驱动一些最强的人类CD8 + T细胞反应,这可以在感染的初始症状(或初级)阶段被观察到,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尽管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期间病毒载量高且CD8 + T细胞刺激时间延长,但Epstein-Barr病毒进入潜伏期并在大多数患有这种疾病的个体中处于终身免疫控制之下。目前,我们对Epstein-Barr病毒体内潜伏时CD8 细胞的特征缺乏理解。

【8】Cell Rep:影响EBV胞内复制过程的关键基因

doi:10.1016/j.celrep.2017.11.071

最近,来自VCU的研究者们鉴定出了两个与EBV(Epstein-Barr virus)复制有关的基因,该病毒的侵染会导致多种不同类型癌症的发生。这项发现有助于病毒相关疾病(包括胃癌以及淋巴瘤等)的新型疗法的开发。

EBV是一类最常见的人类病毒,几乎95%的成年人都携带EBV。根据美国健康组织的报告,每年因EBV感染会导致将近200000例癌症的发生以及140000例患者的死亡。EBV相关癌症包括鼻咽癌、一些亚型的胃癌以及淋巴瘤等。EBV的生活周期包括潜伏期与裂解期。在潜伏期病毒处于休眠状态,而在裂解期病毒则能够在细胞中快速复制。

【9】Nat Commun:揭示EBV病毒导致癌症产生机制

doi:10.1038/ncomms14257

在发生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之后,这种病毒在人的一生当中持续存在于人体内,而且通常不会产生任何症状。然而,大约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感染者会患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被称作腺热或接吻病),不过病情通常会在几周后消退。但是,在罕见的情形下,这种病毒也会导致癌症产生,特别是淋巴瘤、胃癌和鼻咽癌。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尝试着阐明EBV病毒如何对细胞进行重编程,让它们变成癌细胞。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癌症研究员Henri-Jacques Delecluse说,“在免疫系统受到削弱的病人体内,这种病毒感染导致癌症产生已得到很好的研究。但是在大多数病例中,仍不清楚的是EBV感染如何导致癌症产生。”

【10】PLoS Pathog:研究发现EB病毒如何“接管”我们细胞的基因调节机制

doi:10.1371/journal.ppat.1004042

近日,蒙特利尔大学研究人员已经发现EB病毒 (EBV)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接管”我们的细胞基因调节机制,使病毒自身能够得到复制。EBV病毒引起各种疾病,例如霍奇金淋巴瘤和Burkitt's淋巴瘤等。在感染期间,EB病毒利用先进的战略“颠覆”人类细胞。该病毒在人体细胞之外不能存活,为此,它们已经开发策略,以模仿人类细胞功能的关键组成部分如RNA聚合酶。

James Omichinski博士解释:运用结构生物学在原子水平揭开EBV病毒与人类细胞相互作用的细节,使我们能够了解病毒如何攻克人类防御系统。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对发展病毒感染的新治疗方法至关重要。采用先进的核磁共振技术,科学家研究EBV病毒EBNA2蛋白如何结合到TFIIH复合体蛋白质中的某一蛋白,帮助调节另一种蛋白RNA聚合酶II,RNA聚合酶II是负责控制我们大部分基因的分子。Omichinski博士解释:我们解开了这些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细节。(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盘点!敬请期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