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研究揭示热河鸟的奇特双尾羽
图1 热河鸟化石 图2 热河鸟复原图 2013年10月7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Jingmai O'Connor、Corwin Sullivan、周忠和与山东临沂大学王孝理、郑晓廷、张晓梅,以及阿根廷学者Pablo Tubaro合作完成的一篇题为“热河鸟奇特双尾羽与早期鸟类尾羽演化的复杂性”的研究成果。
BCX4208结合别嘌呤醇共同治疗痛风2b阶段取得可喜成果
BioCryst 医药公司公布了,BCX4208结合别嘌呤醇2b阶段随机研究的可喜成果。BCX4208是一种新型日服的口服酶抑制剂,被当做黄嘌呤氧化酶的补充治疗,来满足痛风患者的需要。 此次研究评估了那些接受小于6mg/dl别嘌呤醇单一治疗,但是没有达到血清尿酸治疗效果的痛风患者。
PLoS ONE:揭秘啄木鸟为何不患“脑震荡”
计算机模拟演示精确的表现了作用力是如何分布在啄木鸟的头骨上的 研究人员通过慢放的镜头揭示啄木鸟啄食的滑稽动作 据BBC自然科学网报道,啄木鸟的头以6米每秒的速度啄食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超过千倍重力的加速度。研究人员表示,不同长度的上下喙和海绵构造的层状骨架结构保护了啄木鸟的大脑。 啄木鸟的大脑和头骨之间存在着小小的硬脑膜,这样就不会像人类一样发生脑震荡。
全球8大最著名化石遗迹:似鸟恐龙中国出土
据美国MSNBC网站报道,化石是亿万年来存留在地壳中的古生物遗骸。通过分析各种化石,科学家们可以推断出远古时代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生物的进化历史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化石就是一部记录地球生物亿万年来不断演化的史书。
PNAS:细胞周期中嘌呤合成新机制
近日,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在著名国际期刊PNAS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 purinosome的组装与去组装过程随细胞周期变化并且与细胞周期过程中嘌呤的生物合成过程有关,并且在不同细胞模型中purinosome可能出现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
Nature:一种代谢性嘌呤“安全阀”
一个活细胞(如大肠杆菌)中上千种代谢物的浓度和流量的控制,是通过对酶浓度、活性和基质占据情况的调控实现的。嘧啶的从头生物合成按过去所报告的是在第一个“committed pathway step”(由“天冬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催化)和前一个step(氨甲酰磷酸合成酶)被调控的。本文作者识别出一个新颖的调控策略(从UMP到尿嘧啶的一个溢出通道),大肠杆菌用它来避免过量嘧啶生物合成最终产物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