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和个人收藏的古生物化石须在2013年前申报登记
近年来,我国古生物化石非法出境、违法交易现象屡禁不止,保护工作受到诸多因素的挑战。为此,我国将加强登记建档这一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收藏单位和个人都须将目前收藏的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在2013年年底前,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登记建档,领取统一印制的“收藏证”。
英国化石猎人发现上龙新物种——“科万上龙”
最新发现的远古海怪新物种被称为“科万上龙”,是一位化石爱好者 花费5年时间收集完成 这种四鳍上龙体重达到12吨,能够一口吞下一条大白鲨 英国科学家称这是一种上龙新物种,认为它具有地球史上最强的咬力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英国男子科万-谢汉(KevanSheehan)经过5年收集骨骼化石,最新发现一种上龙新物种,被认为是史上最凶猛的上龙,体重达到12吨...
Biotech & Bioengin:张学礼等通过构建人工酵母细胞合成药用萜类化合物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Biotechnology & Bioengineering上刊登了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Production of miltiradiene by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文章中,研究者通过构建人工酵母细胞合成了药用萜类化合物。
Nature:中国发现一种保存很好的早期灵长类动物化石
我们关于灵长类演化最早阶段的知识受限于化石记录中所存在的空白。来自中国“始新世”早期(距今5500万年前)的一种很小的、非常古老的灵长类动物的一个近乎完整的、基本上还通过关节连接在一起的骨架的发现,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些线索。这一新发现的灵长类动物似乎是眼镜猴的最早已知近亲,说明类人猿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分化的时间非常早。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古脊椎所研究发表泰国古猿化石地点的犀牛新种
在泰国那空叻差是玛省的塔昌地区,此前在几个采砂坑中发现过哺乳动物化石。该地区位于曼谷东北220公里的呵叻高原上,砂坑分布于孟河岸边,其沉积物由未固结的泥岩、砂岩和砾岩组成。化石主要由采砂坑的工作人员收集,并提供给那空叻差是玛皇家大学等机构,也有由古生物学家进行科学发掘取得的材料。在这些化石中,2004年报道了人科的呵叻古猿,使塔昌化石地点引起广泛关注,但化石层位的年代很难精确判断。
PNAS:东亚最早古人类暴力行为的化石证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秀杰与南非及美国学者合作对距今13万年的广东马坝人头骨化石表面痕迹进行研究发现,造成损伤的原因很可能是人类之间的暴力行为。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东亚地区最早的人类之间暴力行为以及受伤后长时间存活的化石证据,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 据介绍,1958年发现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山的人类头骨化石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
Geology:新发现七亿年前纤毛虫化石
任何学过高中生物的人都应该听说过纤毛虫。它是一种纤毛纲动物,也是被研究的最彻底的动物种类之一。世界上已知有超过7000种不同的纤毛虫,这是一种非常有特点的微生物:单细胞和纤毛的组合体。在希腊语中,“纤毛”这个词意思是“眼睫毛”,纤毛虫利用这细毛在水里游泳并捕捉猎物。 现在的海洋中纤毛虫到处都是。
三叶虫化石:化石峥嵘亿年沉,纷纷燕子入残痕
韩国化石上发现迄今最大恐龙齿痕
韩国古生物学家发现一组化石,显现迄今所知最大的恐龙牙齿咬痕,由食肉龙留在一只食草龙的尾椎上。 化石显现的最大齿痕长17厘米、宽2厘米、深1.5厘米。 德新社8月1日援引韩国釜庆大学环境科学院教授白寅成(音译)所做解释报道:单纯依据化石上的“齿痕非常难以确认(食肉龙所属)种类”。不过,齿痕能帮助推断食肉龙的捕食习性。
我国发现1.2亿年前怀孕蜥蜴化石
科学家在中国东北部发现年代最为久远的怀孕蜥蜴的化石,距今至少1.2亿年。这块怀孕蜥蜴化石的发现证明,白垩纪早期的一些蜥蜴和蛇类也通过分娩的方式繁殖下一代,而不是产卵,远远早于此前的预计。 裂开的石灰岩,暴露出小矢部龙化石 蜥蜴胚胎的形状在母亲的骨骼中间依稀可见 鬣蜥胚胎,所处发育阶段与化石中发现的小矢部龙胚胎类似 这位长腿蜥蜴妈妈在分娩前几天就死亡,而后被埋入泥浆中变成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