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细菌胞内生物矿化可形成磁性纳米化石
1963年,意大利学者Bellini首次在淡水中发现磁敏感细菌,并发表研究成果,但未引起关注。1975年,一位美国微生物学博士在研究海底污泥中螺旋菌时,意外发现这一类能够沿外加磁场游泳,在细胞内合成链状排列的纳米级四氧化三铁晶体颗粒的微生物,将其命名为趋磁细菌,引发科学家关注,拉开趋磁细菌研究序幕。1986年,美国和德国的两个研究小组在海洋沉积物
多种哺乳动物更易于被SARS-CoV-2感染 而鱼类、鸟类和爬行动物则不易被感染!
2020年10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模拟病毒感染不同动物细胞的机制后发现,很多动物或许对SARS-CoV-2都较为易感,SARS-CoV-2是引发COVID-19的病毒。文章中,研究者发现证据表明,26种经常与人类接触的动物或许更
植物萜类化学防御与形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萜类化合物是天然产物中最大的类群,结构多样、活性广泛,具有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植物合成萜类化合物目的通常被认为是调节其自身生长发育(如植物激素赤霉素、脱落酸和独脚金内酯)以及抵御各种生物胁迫(如昆虫拒食剂印楝素和除虫菊酯)。倍半萜为萜类化合物中的一个重要家族,具有丰富的化学结构和生物功能双重多样性。其中,杜松烯类倍半萜由于其独特的活性与功能受到
研究揭示鲤科鱼类基因组加倍促进血氧系统表型多样性
生物的生存、繁殖、以及分布或多或少都受到环境氧的影响。生物的正常有氧代谢有赖于保持氧的需求(代谢)和供应(储存和传递)的平衡关系。而实现这一平衡关系主要依靠生物体内特异的血氧传递系统。血氧系统的多样化不仅体现了物种在生理上的多样性,也从侧面反映了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进化史上,基因组加倍是生物表型革新的重要贡献者。众多研究已经揭示发生在脊椎动物进化早期的两
研究发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叶状体新类型
埃迪卡拉型生物是在埃迪卡拉纪晚期(~571–539 Ma)繁盛的一类软躯体的、形态复杂的宏体真核生物,组成“寒武纪大爆发”前夕埃迪卡拉纪最为独特的宏体化石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在早期宏体生物的演化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埃迪卡拉生物群中,叶状体化石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令人费解的一种化石类型。典型的叶状体化石,其上部为叶片状在水体中直立生长的身体,
研究揭示鱼类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机制
鱼类病毒病的爆发与流行是水产养殖尤其是集约化养殖的重要威胁。与哺乳动物类似,鱼类抗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天然免疫反应系统和获得性免疫反应系统来行使功能。天然免疫反应系统是在生物体演化出来的、对抗病原体感染的古老防御系统,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到人类都得到高度发展,是生物体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重要防线。但是,获得性免疫系统是从有颌类动物才开始演化起来。鱼类作为
Neurology:多吃鱼类真能保护大脑免于空气污染所带来的伤害吗?
2020年7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eurology上题为“Erythrocyte omega-3 index, ambient fine particle exposure and brain aging”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如果每周能摄入1-2份以上的烤鱼或贝类,老年女性或
研究发现神经内分泌激素SN在鱼类生殖及性行为中具有重要功能
神经内分泌因子Secretoneurin(SN)主要表达在下丘脑神经元和垂体前叶细胞,SN由分泌粒蛋白II(Secretogranin II,SgII)经过激素原转化酶的蛋白水解作用后形成,其包含33-34个氨基酸的神经肽,在鱼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中非常保守。SN可显着刺激脊椎动物生殖轴的重要信号分子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
研究以基因组为中心解析北美白垩纪晚期尖角龙化石中的新型微生物谱系
古生物学研究曾频繁报道,中生代恐龙化石经过约2.5亿年~6500万年仍然出乎意料地保存着胶原蛋白、血管等内源性有机物。但考虑到蛋白质易于降解,且在逾百万年的时间里微生物很多已聚居于骨骼中的孔隙内,所以这些内源性的软组织是否可以残存在中生代化石骨骼中一直备受争议。研究人员对蛋白质不稳定性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恐龙化石骨骼中微生物群的基因组多
自1978年以来,海洋鱼类寄生虫数量增加了283倍
2020年4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下次你吃生鱼片(sashimi)、生鱼片寿司(nigiri)或其他形式的生鱼时,可以考虑快速检查一下是否有寄生虫。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鲜的人群中,一种能够传播到人体中的寄生虫的丰度急剧增加。这可能意味着当吃寿司时,你吃到的不仅仅是寿司,还有寄生虫。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