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解析出人转录因子IIH的三维结构
图片来自Basil Greber/Berkeley Lab and UC Berkeley。2017年9月1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冷冻电镜技术(cryo-EM)解析出分辨率为4.4埃或者说近原子分辨率的一种被称作人转录因子IIH(transcription factor IIH, TFIIH)的蛋白复合物的三
施一公研究组在《细胞》发表论文报道酿酒酵母 内含子套索剪接体的三维结构
2017 年 9 月 15 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于《细胞》 (Cell)杂志就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再发最新成果,题目为《酿酒酵母内含子套索剪接体的结构》(Structure of an Intron Lariat Spliceosome from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该文报道了 RNA 剪接循环中剪接体最后一个状态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为阐明剪接体完
科学家使用高精度三维打印技术探索4亿年前脊椎动物颌部演化
颌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重要的几次飞跃之一,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是身披大块膜质骨片的盾皮鱼类。过去曾经认为,盾皮鱼类只是有颌脊椎动物一个特化的旁支,已经在距今3.65亿年的泥盆纪末全部绝灭。但近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所有其他有颌脊椎动物类群均由盾皮鱼类的一个早期支系演化而来。因此,盾皮鱼下属各支系的演化关系,以及盾皮鱼类哪些身体特征代表有颌类的原始形态,哪些是其自身特化等等问题,就直接
Nature:首次解析出AMPA亚型谷氨酸受体发挥作用时的三维结构
图片来自Sobolevsky lab/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2017年7月2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捕获到AMPA亚型谷氨酸受体(AMPA-subtype glutamate receptor, 以下简称AMPA受体)在发挥作用时的三维结构图。这种调节着大脑中的大多数电信号的受体参与几种重要的
Nature:首次解析出机械敏感性受体NOMPC的三维结构
2017年7月17日/生物谷BIOON/---就感觉而言,没有什么比我们的触觉那样直接而又具体。因此,可能令人吃惊的是,在分子水平上,我们的触觉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我们的每种感觉依赖于将光线、声音和移动等信号转化为传送到大脑中的电脉冲的“受体”分子。科学家们对眼睛中的受体如何将光线转化为视力获得相当完整的认识,而且他们已绘制出鼻子和口腔中很多将化学信号转化为嗅觉和味觉的蛋白的结构图。但是仍然
生命中心颜宁研究组在《细胞》发表论文 报道脂类转运蛋白 ABCA1 的三维结构
2017 年 6 月 8 日,生命中心颜宁研究组在《细胞》(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人源脂类外向转运蛋白 ABCA1 的结构》(Structure of the Human Lipid Exporter ABCA1)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胆固醇逆向运输过程中的关键蛋白 ABCA1 近原子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为理解其作用机制及相关疾病致病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胆固醇广泛地存在于高等动物的各类组
Nature:揭示出GLP-1受体结合一种肽激动剂时的三维晶体结构,有助开发2型糖尿病疗法
2017年6月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Heptares 治疗公司(Heptares Therapeutics,以下称Heptares公司)发布了全长GLP-1(Glucagon-like peptide-1,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结合到一种肽激动剂时的高分辨率X射线晶体结构。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5月31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rystal st
Nature:我国科学家解析出人GLP-1R的高清三维结构图
G蛋白偶联受体的七跨膜α-螺旋结构,图片来自Valeryns/Wikipedia。2017年5月2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和复旦大学药学院的研究人员解析出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GLP-1R)的分子结构。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5月1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绘制出基因组三维图谱
细胞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它们不得不熟练地将几米长的遗传物质塞进仅长5微米的细胞核中。这种折纸术让基因和它们的调节区域发生空间相互作用,从而能够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如今,一个国家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强大的新技术来绘制整个基因组的三维图谱。
胡康洪教授:基于人工脉管的三维灌流式细胞培养技术
3月4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7疾病特异性模型研究及应用研讨会”进入第二天。为了让参会者对微流控和灌注培养技术有更深刻的了解,主办方邀请到武汉工业大学胡康洪教授,他从三维灌流式细胞培养的维度解析了特异性疾病模型的发展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