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子刊:科学家首次发现,高温烹饪造成的食物DNA热损伤,会被食用者吸收,可能存在遗传风险
这项研究提出,高温烹饪造成的食物的DNA损伤可能也是潜在的疾病风险因素,对食用者的基因组DNA具有直接影响,不需要与DNA发生反应,这种机制和此前发现的杂环胺等小分子物质的影响是独立的。
科学家发现,食用番荔枝科水果与退行性帕金森综合征病情加重有关!
这项研究仅限于加勒比海群岛地区的AP或PD患者,番荔枝科水果对于其他地区或健康人群的影响需要未来更多的研究来验证。
孕妇食用含汞食物会产下“怪胎”?研究颠覆认知:孕妇不必因汞废鱼
曾有传闻称孕妇食用汞含量的食物可能会导致产下“怪胎”,尤其是鲨鱼、旗鱼、大西洋马鲛和方头鱼之类的海鱼重金属汞(俗称水银)含量高,孕妇不宜食用,汞会损害胎儿的神经
JAMA子刊: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会增加心脏病和死亡风险!鱼肉和家禽肉则不会
常言道,人患病,三分药,七分养,这个“养”大多数时候指的是食疗。实际上,不仅仅是生病要注意膳食,日常的起居饮食更为重要。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都是由于不正当的饮食习惯导致的。由此可见,摄入食物数量、种类以及搭配对人的身体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四大医学期刊之一的 JAMA 杂志的子刊 JAMA Internal
可食用的mRNA疫苗要来了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圣地亚哥分校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在研究是否可以把像生菜这样的可食用植物转化为mRNA疫苗工厂。去年,在我国科学家公布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后,Moderna公司很快就研发出了基于mRNA技术的候选疫苗,使mRNA技术一夜成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mRNA技术之所以能一鸣惊人,完全是众多科学家几十年共同努力
超52万人研究数据揭示:每天都在摄入的食用油,怎么吃才更健康?
无论是炒菜烹饪,还是蛋糕零食,我们的日常餐食都已经离不开食用油。随着动物脂肪、植物油及人造奶油等在我国乃至全球消费量的剧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每日摄入食用油量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以及食用油摄入是否会导致包括心血管疾病(CVD)事件在内的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近日,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BMC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Cooking oil/fat co
科学家发现食用色素会促进炎症性肠病发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引起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近期,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食用色素会促进炎症性肠病的发生。该研究在《Cel
国家食用菌中心药食两用资源研究团队对榴莲皮研究取得进展
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药食两用资源研究团队与张岩研究员团队合作的成果“Mechanism of intestinal flora and proteomics in regulating immune function of Durio Zibethinus rind polysaccharide”近期在中科院JCR 2区期刊《O
野生食用菌松乳菇首次在中国人工培育成功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于富强博士及其团队开展的松乳菇人工培育研究取得系列进展,并于近日在贵阳种植园内出菇。这是中国首次有充分证据显示的松乳菇人工培育成功。松乳菇组属乳菇属红菇科,包括大部分可食用或药用且美味的乳菇,这其中以松乳菇最为著名,与松露、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油菌等名贵野生食用菌比肩,在北半球各国被广泛采食。于富强介绍,松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