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PS:人面部表情符号源于本能生理反应
目前,美国俄勒冈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上发表报告"What Are Emotion Expressions For?"证实,人类面部表情符号首先源自本能的生理反应,随着社会发展,才逐渐赋予了更多社会意义。 “喜怒哀乐”面部表情符号,传递着丰富多样的信息,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化的产物。
Modern Pathol:科学家揭示面部移植新见解
刊登在国际杂志Modern Patholog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为机体的排斥反应提供了新的见解,研究者发现免疫细胞T细胞参与了机体的排斥反应过程。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他汀类药使用可影响吸烟者间质性肺病易感性
据一项美国胸科协会的《美国呼吸与重症医学杂志》上刊登的研究"Statins and Pulmonary Fibrosis: The Potential Role of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报道,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能影响吸烟者间质性肺病(ILD)的易感性和病情发展。
Psycho Sci:面部各部分特征的识别更优于面部整体的识别
不同的面孔,我们如何来识别? 我们如何来认出一张面孔,截止到今天,大部分的科学家的回答是:通过全面整体性来识别(holistically),也就是我们要观察所有的特征,包括眼镜、鼻子、嘴巴等,然后将他们组合,最终对每一个人形成一种形象,然后近日的一项研究推翻了这种一般的认人的理论,来及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识别整张脸的时候...
PNAS:人类面部表情通用性受到质疑
4月16日,国际著名杂志PNAS在线刊登了瑞士等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are not culturally universal,”,文章中,研究者表示人类的面部表情通用性受到质疑。 这项研究反驳了一种广泛存在的信念,即6种基本情绪状态——高兴、惊讶、恐惧、厌恶、愤怒和悲伤——的面部表情在生物学上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通用于人类文化中。
PLoS ONE:研究解析马来西亚华人面部识别技术
你可以轻易识别出你曾经有过一面之交的人吗?还是对你来说能认出一张熟悉的脸都不容易? 研究已经表明我们更能认出来自于同一种族的人,但是科学家们提出疑问:我们怎么利用吸收到的信息来识别人? 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最新研究表明,马来西亚华人可以利用他们的面部识别技术来帮助他们适应多元文化的生活环境。
CEBP:亚裔病人更易患胃肠道间质瘤
近日研究发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首次明确定义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流行病学特征,这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内壁。一个关键的发现是亚裔病人比其他病人群体高出1.5倍的可能性被诊断为这种类型的肿瘤,而先前并没有确认亚裔病人是这种疾病的高危人群。
Development:基因表达如何影响面部表情
一个人的面部是呈现给别人的第一印象,面部形象在早期发育时是如何形成的至今仍不太清楚。近日,Chong Pyo Choe博士后研究员对这一系列谜题展开了调查。
:首次证实间质-上皮转化促进转移瘤形成
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异构体,图片来自Atlas of Genetics and Cytogenetics in Oncology and Haematology。 肿瘤学家早就知道癌细胞要能够扩散,它们必须自我转化,这样它们能够从肿瘤脱离下来并扩散到远处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