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研究人员用单细胞精确控制老鼠大脑的行为
2019年8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 /——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神经科学家小组首次通过激活老鼠视觉皮层中的几个神经元来控制老鼠的视觉行为。在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证明了所谓的神经元群在行为中具有因果关系。研究人员使用了新的光学和分析工具,在小鼠执行视觉任务时识别其皮层集合。他们还使用高分辨率光遗传学以单细胞精度同时靶向选定的神经元,控制小鼠的行为。与任务相关的神经元的精确激
. Med:抗生素治疗可以减轻雄性老鼠的老年痴呆症症状
2019年5月18日讯 /生物谷BIOON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证明,生活在肠道中的细菌类型可以影响小鼠阿尔茨海默氏症症状的发展。这项于5月16日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的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可以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来减少炎症,从而减缓雄性小鼠大脑中淀粉样斑块的生长,但是同样的治疗对雌性小鼠没有效果。生活在胃肠道中的细菌群落--
JNeurosci:自闭症基因与老鼠的大脑和行为缺陷有关
2019年5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发表在《JNeurosci》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缺乏Shank3基因的老鼠在前额皮质显示出结构和功能缺陷。这项研究增进了我们对自闭症谱系障碍最常见的遗传风险因素之一的理解。Shank3突变在患有自闭症和相关发育障碍的人群中很常见。先前的动物研究表明,Shank3和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之间存在关联,这可能导致自闭症的重复性行为特征。在人类中,Shank3
Cell Reports:发现老鼠编码甜味的神经元
2019年5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 /——日本国家生理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老鼠身上发现了负责向味觉丘脑和皮质传递甜味信号的神经元。虽然外周味觉系统已被广泛研究,但研究人员对中枢神经系统味觉神经元在味觉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脑干中负责编码甜味的神经元。图片来源:Cell Reports在小鼠中,脑干脑桥臂旁核是接收饥饿、饱腹感和味觉信息的主要中枢,并通过味觉丘
除了鸦片、老鼠毛、海狸肛门分泌物,你还可能在食物中发现什么?
2019年5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法国的食客们吃到的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多,因为罂粟籽长棍面包被发现含有一剂鸦片,可能会让人们在餐后小睡达到一个新的极端。除了麻醉品,日常食物中还潜藏着许多你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惊喜。下面是一些不太受欢迎的。祝你有个好胃口。说到食物,“天然”通常是“好”的代名词。但是有些天然产品有点恶心。例如,一种叫做海狸香的天然调味品是从海狸的肛门腺中提取的一种厚而
Mol Psycho:激活特定神经元能够缓解雄性小鼠的抑郁症状
2019年2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作者发现:直接激活一种兴奋性神经元可能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至少对男性而言如此。在这一研究中,作者通过观察前额叶皮层(这是一个涉及复杂行为的大脑区域,并且已知在重度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发现SIRT1基因在兴奋性神经元中失活,是造成症状的原因。相关结果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上。(图片来源:
一些证据表明手机辐射与雄性大鼠脑癌存在关联
2018年11月29日/生物谷BIOON/---手机辐射会导致人类癌症吗?根据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NTP)在2018年11月1日发布的研究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科学共识,但是有“一些证据”表明接受与20世纪90年代手机辐射相当的辐射暴露与雄性大鼠所患的脑瘤有关[1]。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它是美国卫生与人力资源服务部的一个政府项目---资
JBC:科学家揭示为何瘦老鼠也会产生胰岛素抵抗
2018年7月2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脂滴是细胞中比较特殊的细胞器,内含中性脂质分子代谢物,广泛存在于细菌、酵母、植物、昆虫以及动物细胞中,在机体能量平衡方面发挥动态作用。Perilipin1是主要的脂滴结合蛋白之一,在脂肪细胞中高度表达。之前研究表明在小鼠体内敲除Plin1会损伤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同时伴随脂肪含量下降,但是敲除Plin1的瘦小鼠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具体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全
Science重磅:缺少一段DNA会让小老鼠发生性别转换
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一支跨国团队带来了一项重量级的研究。他们发现在不改变基因的前提下,缺少一段DNA,竟会让小鼠发生“性别转换”,从雄性变成雌性。中学生物课本告诉我们,染色体决定了我们的性别,男性的XY染色体各有一条,而女性则有两条X染色体。对基因的认识,则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提供了解释:原来,Y染色体上有一条叫做Sry的基因,它能直接影响控制性别的关键蛋白SOX9。在SOX9的作用下,动物
年轻老鼠血液注入年迈老鼠体内形成“不老泉效应”
据国外媒体报道,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在一项新研究中发现了一种酶,能够解释之前研究中将年轻小鼠血液输入年老小鼠体内后产生的“不老泉”效应。不老泉四年前,科学家曾将年轻小鼠和青少年人类的血液输入年老小鼠体内,希望输入年轻血液可重新激活中年小鼠大脑海马体中的神经元连接,进而改善小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实验的确取得了预期效果,但科学家并不清楚其中的原因。而近期一项新研究找到了与这种抗衰老效果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