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陈晓亚研究组发现植物辅酶Q合成途径关键酶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晓亚研究组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A unique flavoenzyme operates in ubiquinone biosynthesis in photosynthesis-related eukaryotes”的科研论文。该研究鉴定了真核生物线粒体中辅酶Q合成途径的苯环6位羟
eLife:重要成果!硫化氢气体或能抑制HIV感染!
来自印度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硫化氢气体(hydrogen sulfide)在抑制人类HIV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研究者发现,增加硫化氢的水平或会直接影响并减少病毒在HIV感染的人类免疫细胞中的繁殖率,这一研究结果或为科学家们开发抵御HIV的全面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JNNP:双胞胎研究揭示环境因素在阿尔兹海默病发病病理学中或许扮演重要角色
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观察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大脑,揭示了对阿尔兹海默病的标志物—淀粉样斑块有了新的理解,同时还发现,遗传和环境问题或许在大脑衰老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Current Biology:全寄生植物盾片蛇菰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复制机制与转录模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寄生植物通过吸器从寄主植物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习性,该习性在被子植物中独立起源了十二次,产生了4500多种寄生植物。寄生植物通常表现出营养器官退化、叶绿素部分或全部丢失、基因组特化等特征。研究寄生植物的基因组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寄生习性的进化机制。植物细胞内有三大基因组,即核基因组、质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目前寄生植物的基因组研究主要聚焦于
蒿属植物中新颖倍半萜二聚体的发现与抗肝癌活性研究取得重要系列进展
蒿属植物全球分布较广,我国种类众多,其中黄花蒿(青蒿)、茵陈、艾等是治疗疟疾、肝炎、风湿等多种疾病的著名中药。蒿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有单萜、倍半萜、三萜、黄酮等。结构独特、具有显着抗疟疾活性的青蒿素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1972年从蒿属植物黄花蒿中发现,对青蒿素进行结构改造,研发出了蒿甲醚、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成为全球首创的抗疟新药
Science:揭示发现人体对流感病毒的免疫途径反应与遗传血统相关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欧洲和非洲遗传血统的个体在流感病毒感染的免疫途径激活方面存在差异。许多与流感免疫反应差异相关的基因也在与COVID-19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基因中富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11月26日的Science期刊上。
Nature:暨南大学尹芝南团队发现减肥和改善代谢性疾病新途径
暨南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25日在广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该院尹芝南教授团队经过7年努力,在肥胖与代谢性疾病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人员首次发现白细胞介素IL—27可以直接靶向并促进脂肪细胞棕色化和产热,通过燃烧脂质以减轻肥胖和改善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论文题目为“IL-
一台好的程序降温仪,到底有多重要?!
冻存细胞时,为什么需要程序降温仪?解答若常温样本直接向液氮低温环境转移,温差大,细胞脱水快,易形成冰晶,对细胞膜、细胞器造成严重损伤。而程序降温仪通过对降温速率的控制,能有效减少细胞损伤,提高复苏率。程序降温时,关键看哪几点?01样本在相变期内的温度控制很重要在被冻样本由液态向固态变化的相变期内,会释放一定的热量。在这一期间,如果精准控制好温度,克服样本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