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细菌酶混杂催化功能的定向进化研究取得进展
酶催化生物体内化学反应是维持生命代谢有序运转的重要驱动力。传统观点认为,酶催化化学反应是非常精确专一的,但近年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酶具有多种“兼职”功能,这种酶催化功能的非特异现象被称为混杂性(Promiscuity)。酶的催化混杂性可为生物提供“兵器库”,帮助生物适应多变的化学环境。在工业界,开发利用酶的混杂催化功能可帮助人们合成化学分子、修复污染
突触的进化机制和奥秘!
2020年6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任何神经系统中最容易识别的特征就是突触,尽管突触是如何进化的这个问题对于科学家们而言一直是一个谜,但如今这个问题基本已经被解决了,简言之,神经元细胞之间的突触似乎是从最初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接触直接进化而来的,即连接早期多细胞生物原始上皮层的粘附连接和其它纽带。话句话说,关于神经系统如何起源的故事可以追溯到
古老孑遗植物群体基因组学和适应性进化研究获新成果
揭示环境多元的异质性与生物遗传变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物种进化历史的关键,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生物的适应性进化和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对于非模式物种,环境变化如何促进物种分化以及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知之甚少。山地由于频繁剧烈的地质运动导致的环境异质性造成地理分布隔离,影响物种分化,而发育为极富特色的物种特有性和多样性中心。原本山
Kisspeptin与无脊索动物中的进化起源和功能演变研究
6月9日,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天明教授等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eLife发表题为“Existence and functions of a kisspeptin neuropeptide signaling system in a non-chordate deuterostome species”的研究论文,该文被杂志以 “Scient
中华鲎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取得重大发现
作为海洋里的远古遗民,鲎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有5亿年,因而被称为海洋里的“活化石”。然而,与鲎同时代的动物要么进化、要么灭绝,惟独它们从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它们是如何适应几亿年来快速变化的地球环境而得以幸存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浙江海洋大学吕振明团队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王文教授团队获得了首个鲎类群的代表种类——中华鲎
Nature特刊发表TRACERx联盟的一系列论文,揭示免疫系统是理解癌症进化的关键
2020年6月7日讯/生物谷BIOON/---一系列发表在Nature期刊上的论文改变了我们对肺癌如何随时间进化的认识,特别是周围环境和免疫系统如何推动这种癌症出现变化。这些来自开创性TRACERx研究的发现已改变了科学家们和临床医生对肺癌的看法,从而导致了针对这些难以治疗的肿瘤的新的临床试验和研究项目的出现。癌症进化的过程密切反映了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方
Current Biol:蝙蝠体内发现SARS-CoV-2类似病毒,再次证明它是自然进化而来
2020年5月27日讯 /生物谷BIOON /——决策者和公众一直在争论导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的来源。尽管研究人员认为蝙蝠最有可能是SARS-CoV-2的自然宿主,但这种病毒的起源仍不清楚。近日在Current Biology杂志上,研究人员描述了一个最近发现的与SARS-CoV-2的某些基因组区域高度相似的蝙蝠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其刺突
Nat Ecol & Evol:年龄较大的女性更容易怀上双胞胎 竟与机体进化有关!
2020年5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澳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女性在30多岁是或更易怀上异卵双胞胎,而这是一种对抗胚胎生存能力下降的一种机体进化反应。众所周知,女性在育龄中期阶段更容易怀上双胞胎,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就解释了这一
水生植物莲的基因组进化研究取得进展
全基因组复制(whole-genome duplication, WGD)亦称古多倍化,在被子植物辐射进化过程中频繁发生。在现存的被子植物中,绝大多数的物种在其进化历史中曾发生过至少一次全基因组三倍化或多次连续的基因组加倍,少数物种发生了单次全基因组加倍。植物基因组的加倍所获得的冗余复制基因为植物进化提供了遗传原料,在后续植物表型进化及其对(极端
Genome Biol:迄今为止最全面的RNA修饰蛋白进化分析揭示癌症和不育症治疗新靶点!
2020年5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Genome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对13000份肿瘤样本进行了一项迄今为止最全面的RNA修饰进化分析后发现,两种此前被忽略的基因或许能作为癌症疗法的新型靶点,此外研究者还识别出了用于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新型靶点。图片来源:CC0